生命里的最后68天——追记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辽宁局正处级监察专员于海宽
发布时间:2022-07-15 来源: 福建煤矿安全监察局 作者:佚名
生命里的最后68天,于海宽不是在井下查找风险隐患,就是在加班加点研究如何攻克难题。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多干一分钟,也许就能帮煤矿企业多消除一处隐患、多解决一个问题。”作为国务院安委会专项督导帮扶组矿山组成员,从辽宁跨越千里来到贵州的于海宽,每日奔波在蜿蜒的盘山路上,深入煤矿企业“把脉问诊”,开出一剂剂强基固本的“安全药方”。
6月6日,因劳累过度,于海宽不幸殉职,奋斗的足迹定格在55岁。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他把最后的光亮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贵州煤矿安全生产,奉献给了毕生热爱的煤矿安全监察事业。
“组织需要我时,就是我冲锋陷阵的时刻”
于海宽跨越山海之遥奔赴贵州,始于一次使命光荣的重任。
今年以来,贵州省连续发生多起重大事故,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企业安全发展理念树得不牢、思想认识松懈、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安委会派出专项督导帮扶组对贵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督导帮扶,集中力量帮助贵州找问题、找路子、找方法。
贵州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煤矿一直是当地安全生产工作的“牛鼻子”,也是这次专项督导帮扶的重中之重。
闻令而动是于海宽的一贯作风。这次,他主动请缨,迫切想用自己31年的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经验和在机电方面的专业能力,为贵州煤矿安全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专项督导帮扶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你没去过贵州,不清楚当地煤矿情况,犹如两军交战,一见面就是白刃战,不好干啊!”听闻没几年就要退休的于海宽想主动报名,有人曾这样劝他。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与辽宁的煤矿相比,贵州的煤矿井型小、灾害重、赋存差,加之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专项督导帮扶工作势必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他深知,这次专项督导帮扶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视,超常规决策的背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我是一名党员,组织需要我时,就是我冲锋陷阵的时刻。”在于海宽看来,无论在哪里干,都是在履行一名矿山安全监察干部的神圣职责,都是在为筑牢安全发展大坝而奋斗。国家需要时,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干不成事”。
3月21日,于海宽怀揣着帮助贵州煤矿安全发展的拳拳之心和坚定信念来到贵州,担任国务院安委会专项督导帮扶组矿山组煤矿第二工作组第一小组副组长,并兼任机电专业组组长。
六盘水市正在奋力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但因独特的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发育,当地煤矿地质条件复杂,煤层瓦斯压力大、瓦斯含量高,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强,治理难度极大,急需国家级专家“把脉开方”。经过慎重考虑,组织安排于海宽到六盘水市进行督导帮扶。
“不到生产第一线,就不能真正发现问题”
68天不长,短到不足10个星期;68天很长,披星戴月,夙兴夜寐,于海宽和同事们督导帮扶煤矿43家,发现煤矿机电隐患143处,确认重大隐患9处,责令停止机电设备127台套,提出建议67条。
至今,六盘水市的许多同志仍念念不忘于海宽在专项督导帮扶组进驻六盘水市见面会上语重心长的话语:“真正督促、帮助企业看到自身短板和不足,找到原因和整改办法,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落实好主体责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也直接关系到矿工兄弟生命安全、关系到维护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于海宽不敢有片刻停歇。见面会一结束,他就立刻投入到“查隐患、找问题、抓整改、促提升”的紧张工作中。从最开始3天查1家煤矿到后来2天查1家煤矿,于海宽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不分昼夜地扑在工作上。
六盘水煤矿急倾斜煤层较多、工作面倾角大。对熟悉平原地区矿井的于海宽来说,每次下井都是一次严峻考验。他不仅坚持带头下井,还最后一个升井,有时在井下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不到生产第一线,就不能真正发现问题”,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白天查阅资料、下井检查,晚上梳理当天工作情况、制定次日检查计划……专项督导帮扶期间,于海宽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常常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但从没喊过苦、叫过累。
“来一趟不容易,哪还舍得休息?”专项督导帮扶期间,让他唯一发“牢骚”的,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时间的确紧。六盘水地处乌蒙山区,山高谷深、弯大坡陡,往返煤矿一趟有时需要近5个小时。正因如此,于海宽深感“时间太宝贵了,实实在在把活干好才是正经事”。
和以往一些重在处罚的执法检查、综合督查不一样,这次专项督导帮扶不是对隐患问题一查了之、一罚了之,而是要帮助地方和企业找到症结所在和整改方向,助推地方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为此,每到一家煤矿,于海宽和同事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着力从根本上帮助企业找差距、补短板,夯实安全基础。
对于这一点,六盘水市水城区能源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阿戛煤炭中队负责人蒋家发深有体会:“于海宽和专家们发现辖区煤矿企业在急倾斜煤层开采及井下机电运输设备检修等方面存在的痛点,帮助企业消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认识,我们也从中受益良多。”
管自强是兴旺煤矿总工程师,有着30年从业经历。在他眼里,于海宽是最理解基层的专家之一,“他耐心听我们讲遇到的问题,真心实意帮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兴旺煤矿在推进机械化开采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于海宽得知该情况后,提出了许多具体、操作性强的意见。目前,该矿已初步安排1.9亿元预算,管自强对机械化开采充满了信心。
4月13日,于海宽在结束对六枝特区六龙煤矿的检查后,顾不上休息,主动提出要为矿上开展一次安全培训,在优化井巷布置、提高采掘机械化水平等方面为企业提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该矿矿长陈浩感叹道:“真没想到,还有这样好的专家!”
在短短68天里,于海宽主动靠前服务,帮助煤矿企业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事例,还有很多。
“严格按标准规程办事,是煤矿安全的‘护身符’”
“煤矿安全是一项极其严谨的工程,涉及多种技术和工艺,严格按标准规程办事,是煤矿安全的‘护身符’。”可以把煤矿相关安全规程倒背如流的于海宽,经常强调企业要按规程办事。
“不愧是国家级专家,标准张口就来,还一点没错”……煤矿技术人员、地方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对于海宽过硬的业务技能、扎实的理论功底赞叹不已。
石学兵是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能源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一中队工作人员,多次和于海宽一同下井检查,“他简直就是一部‘活规程’,知识储备特别丰富,几乎没有他不懂的问题”。
4月12日,在六龙煤矿井口,于海宽检查入井轨道和管道的集中接地保护装置时,询问煤矿人员2处接地保护装置应该安设在哪里。“当时我不理解,向他请教为何需要在2处接地。”石学兵回忆道。于海宽随即告诉他,《煤矿安全规程》对井上、井下装设防雷电装置有明确规定。
升井后,石学兵立即查阅《煤矿安全规程》,却并未找到出处。“莫非是他弄错了?”带着一丝忐忑,石学兵再次向于海宽请教。
“这一条款在修改的《煤矿安全规程》的第四百五十五条,大概在290页的位置,你再查查看?”说完,于海宽便将随身携带的《煤矿安全规程》交给石学兵。石学兵果然在第290页找到了出处,惊讶之余,对于海宽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见石学兵如此好学,于海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会逐条给石学兵讲解《煤矿安全规程》,帮助他加深理解。于海宽还建议他认真研读《煤矿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强化理论根底。
石学兵暗下决心要成为像于海宽那样的技术人才。“他就像父亲一样教育我、关心我。”得知噩耗那天,石学兵难以相信,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
在专项督导帮扶期间,于海宽发现不少煤矿企业存在架空乘人装置防断轴保护装置装设不合理的情况。
“这些装置和矿工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于海宽知道贵州煤矿机电行业技术人员紧缺,每次都会现场指导企业完善架空乘人装置的防断轴保护装置,不厌其烦地向企业介绍防断轴保护的新发明、新产品,帮助企业了解最新的安全技术信息。
虽然重视标准,但于海宽并非一味“唯标准论”,在严格执法中注重结合实际、尊重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让众多企业卸下了思想包袱,愿意接受他的建议和意见。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变’不出来的”
于海宽善于思考,总能四两拨千斤解决煤矿安全问题。
“给我准备一个空的塑料瓶、一个装满热水的保温杯。”专项督导帮扶期间,每到一家煤矿,于海宽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让企业一时摸不着头脑。
原来,用塑料瓶收集烟雾、用保温杯装上热水,可以模拟烟雾和高温环境,能检测井下胶带输送机烟雾保护装置和温度保护装置是否起作用。这是于海宽带给贵州煤矿的技巧之一。
说起于海宽,六枝特区兴旺煤矿机电副总张宗定话语里满是敬佩之情。4月5日至7日,专项督导帮扶组到六枝特区兴旺煤矿进行检查。张宗定在煤矿工作31年,第一次见识到“神奇”的检测方法。
“一会儿我们先在地面烧一根废弃的旧皮带,用塑料瓶收集好烟雾后拧紧瓶盖,带到井下去。”于海宽带着张宗定和该矿技术人员来到胶带输送机的烟雾保护装置和温度保护装置前,把收集好烟雾的塑料瓶和装满热水的保温杯打开,检测保护装置是否有效。
“当时喷淋系统就启动了,这个办法简单实用,还十分安全。”张宗定十分感慨地说,“我在矿上干了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知道可以这样检测。”
于海宽用这个检测方法,帮助竹林煤矿及时发现并整改了隐患。
3月27日至28日,在竹林煤矿,于海宽发现启动胶带输送机的模拟烟雾、超温感应按钮,保护装置可以启动,但用烟雾和热水进行检测时,保护装置却没有反应。
“这说明按钮的线路是通的,烟雾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却不一定安全可靠。”于海宽一解释,竹林煤矿时任矿长邓锋马上就明白了。
“我们马上更换了烟雾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消除了一处不易察觉的安全隐患。”邓锋表示,如果不用这个方法检测,他不会注意到传感器已经失效的问题。
如今,六盘水市能源局已将这一检测方法在全市煤矿进行全面推广。因简便易学,其深受煤矿企业欢迎。
于海宽十分善于总结和学习,手机里保存着大量机电专业教学视频。六枝特区六龙煤矿机电科科长陈冬平说:“他的手机就像一个‘百宝箱’,只要是涉及煤矿机电方面的知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变’不出来的。”
4月11日至13日,专项督导帮扶组到六龙煤矿检查。对陈冬平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只要于海宽有空,他就上前请教。“他特别客气,有问必答,讲解直观又形象,还耐心帮我查找需要的视频资料。”回忆起点点滴滴,陈冬平内心感觉很温暖。
为挚爱一生的事业写下无怨无悔的注脚
6月5日18时许,检查完水城区小牛煤矿的于海宽回到驻地,像往常一样整理检查资料、思考破题方案、制定次日计划,一直工作到深夜才休息。只是这一次,他没有如往常一样早早醒来。因劳累过度,于海宽突发心脏疾病不幸去世。
提起于海宽,小牛煤矿机电矿长彭德君难掩悲痛,眼眶一下就红了:“太可惜了!我还想着专项督导帮扶结束后,能继续向他请教。”
对于海宽的业务能力,有25年煤矿机电工作经验的彭德君十分佩服:“不愧是专家,一下子就能指出问题症结所在,还耐心教我们怎么整改。”
6月4日至5日,专项督导帮扶组到小牛煤矿检查,共查出隐患49处,其中涉及机电的有6处。
“矿井电源未采用分列运行方式,备用电源的变压器冷备用未能保证主要通风机在10分钟内启动和运行,导致3月21日停电时,东风井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行并发生瓦斯超限。”检查后,于海宽指出了1处隐患。
“米小线、马小线同时为5家煤矿供电,供电可靠性差,应由区能源局牵头、供电部门配合,推动5家煤矿尽早签订供电安全管理协议。具备条件的矿井应建立独立的双电源线路,同时尽快实现矿井供电分列运行。”于海宽给出了解决方案,督促企业加快整改步伐。
彭德君马上和南方电网贵州六盘水水城供电局进行沟通,提出需对专用变电所实现“双回路”供电结构进行调整,选择单母线分两段分列运行。
“那两天我一有空就向他请教,他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讲话和气,没有一点架子。”专项督导帮扶组离开后,按照于海宽的建议,彭德君草拟了煤矿安全用电管理办法,并在6月9日送到了专项督导帮扶组驻地,想当面向于海宽请教。
“收资料的人只说于海宽没在。我给他发了微信,但一直没有收到回信。”当时的彭德君还不知道,于海宽已经无法再为他解答问题了。
在来到小牛煤矿之前,于海宽已经夜以继日连续工作了一周,检查了4家煤矿。
小牛煤矿是于海宽服务的最后一家企业。在68个日夜中,于海宽把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都分享了出来,以一如既往的严谨细致和热情服务,为挚爱一生的事业写下无怨无悔的注脚。
1月至5月,于海宽督导帮扶的六枝特区、钟山区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6.98%、6.1%,采煤机械化率达100%,瓦斯等重大灾害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于海宽和专项督导帮扶组无悔的付出,得到的是无价的回报。如今,煤矿安全生产“辽宁方法”“安徽思路”在六盘水市落地生根,当地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依法办矿、管矿能力和安全生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地方党委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热血丹心写忠诚
于海宽走了。他奔波奋斗的身影,长留在贵州的莽莽群山;他感人至深的事迹,激励着应急人砥砺前行。
跨越山海挑重担,热血丹心写忠诚。于海宽以灼热的信仰信念、炽烈的家国情怀、忘我的砥砺奋斗,践行了“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一切”的铮铮誓言,书写了对国家的大爱忠诚、对生命的尽责担当,折射了敢于迎难而上、勇于闯关夺隘、勤于奋斗奉献的应急管理队伍群像。他是万千应急人中的普通一员,是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
学习于海宽,就要学习他坚守初心、勇挑重担的精神。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胜利,更无轻而易举的事业。“组织需要我时,就是我冲锋陷阵的时刻”,“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干不成事”……面对“不好干”的“白刃战”,于海宽主动请缨,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应急管理急难险重,浇灌“平安之花”的征途上,需要征服不少“雪山”“草地”,跨越诸多“娄山关”“腊子口”。千难万险何所惧,越是艰险越向前。要像于海宽那样,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敢于接“烫山芋”,勇于啃“硬骨头”,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学习于海宽,就要学习他深入基层、苦干实干的作风。行动是最美丽的风景,讲认真是最宝贵的品质。“不到生产第一线,就不能真正发现问题”,“来一趟不容易,哪还舍得休息”,“时间太宝贵了,实实在在把活干好才是正经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跌宕曲折的传奇,“不敢有片刻停歇”的于海宽,用最讲认真的态度、不怕吃苦的行动、扎实务实的作风,帮助煤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命关天,来不得花拳绣腿,必须务实功、重实绩、求实效。要像于海宽那样,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正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雷厉风行、夙兴夜寐,珍惜时间马上办、提高效率抓紧干,以只争朝夕的查险除患,奋力为安全防线添砖加瓦。
学习于海宽,就要学习他勤于学习、专业乐业的品格。责重山岳,能者当之。“不愧是国家级专家,标准张口就来,还一点没错”,“他的手机就像一个‘百宝箱’,只要是涉及煤矿机电方面的知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变’不出来的”……众人眼中,于海宽是知识储备特别丰富的“活规程”,是解决煤矿安全问题的“金刚钻”。新时代应急管理,面对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课题、没有先例可循的实践、没有既往经验的工作。没有真本事,很难干成事。要像于海宽那样,加强学习修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更好地尽其责、成其事;加强实践锻炼,在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摸清规律、看到本质,练就消除隐患、防控风险的硬功夫。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需要一大批像于海宽这样攻坚克难的闯将、专业敬业的干将。以榜样为力量,激荡奋斗之志,砥砺担当之行,我们必将凝聚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书写下保民平安、为民造福的崭新篇章,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环境。(中国应急管理报张安妮 邵卫卫)
原文链接:http://yjt.fujian.gov.cn/mkjc_gb/mkjgjcdt_gb/202207/t20220711_5950885.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