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聚焦新质生产力 津企密集布局低轨卫星 全球组网领航精准气象 商业航天在津加速起“飞”
发布时间:2024-05-06 来源: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作者:佚名
国内首个成功发射星载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探测载荷的商业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商业GNSS掩星探测卫星星座、掩星数据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中国商业卫星领域的一次次突破都诞生在天津一家成立仅5年的民营企业——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遥宇航)。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正从这里加速“飞”向太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注入新动能。
今年计划发射41颗卫星
2025年年底完成全球组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报告,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发射卫星是“国家队”才能干的事儿。其实,近年来,涉足商业航天领域的民营企业日益增多。云遥宇航已有多颗卫星在轨运行,并且取得商业航天领域多个“第一”。
4月中旬,云遥宇航的研发团队开始对新型号气象卫星进行组装,下个月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今年我们计划发射41颗卫星,从现在开始几乎每个月都有发射任务。”云遥宇航副总经理王鹏程告诉记者。
由天津大学校友创办的云遥宇航于2019年落户天津港保税区,致力于通过低轨卫星组网方式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全球空间气象数据,建成“全球空间气象数据生产”和“空间气象数据应用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云遥宇航核心团队由原航天五院资深设计师、气象行业专家组成,具有丰富的星载单机、载荷设计、数据处理经验。2021年12月7日,云遥宇航成功发射了“天津大学一号”卫星,从此,一个由90颗在轨卫星全球组网的“云遥星座”计划正式启动。
据了解,该计划就是把可收集海量信息的掩星探测载荷放置在卫星上,由90颗大大小小的卫星组成一个人类创造的星座——“云遥星座”。到2025年年底,组网完成的“云遥星座”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商业气象星座,开启全球精准气象的新时代。
在云遥宇航一楼展厅,记者看到超大显示屏连接着天上不同轨道面的卫星,实时记录着卫星各项数据。“目前,公司已有16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和2颗载荷搭载卫星在轨运行,每天可生产数万条大气廓线数据。这些数据如同‘菜品’原料,经专业加工后能做出定制化的‘菜肴’,供气象、远洋运输、交通、航空等行业用户使用。”王鹏程指着屏幕上的数据一一介绍,“这组数据记录的是海洋波浪高度和风速,可为远洋运输船只提供路线规划和运输决策,避开极端风浪海域;另一组数据记录的是海冰密度,通过监测冰层厚度等,预测明年全球气温变化情况。”
通过“云遥星座”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气象探测网,今后人们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地球每时每刻的“身体状况”以及“心情变化”。比如,天气预报将精确到10分钟级,地震预警可提前至小时级。
成本产能优于国际同类卫星
为全球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当前,低轨卫星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太空阵地”。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也从初创期步入快速发展期,成为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对于商业航天产业来说,资金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杠杆”。云遥宇航成立不到一年,就拿下了首届天津大学“北洋海棠杯”校友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并获得由天大校友基金——北洋海棠基金领投、多家基金跟投的千万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去年年底,云遥宇航完成近亿元第4轮融资。这轮融资将用于气象星座组网、新型载荷及气象服务产品研发等。
“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我们的研发工作主要是从国产化和低成本两个方向展开,努力让航天技术更广泛造福人类。”王鹏程介绍,几年来,经过5次实验迭代,云遥宇航开发出的产品填补了近地表0到3公里气象数据探测的空白。如今,凭借小型化、低成本化与数据采集应用高效性的技术特点,云遥宇航的卫星从成本到产能都优于国际同类卫星。公开数据显示,对标的美国某公司卫星成本几百万美元,一天能探测的气象数据是几百条,而云遥宇航的卫星一天数据产能为1500至1800条,成本是几百万元。
在云遥宇航研发部,聚光灯下,工作人员正在调试一块巴掌大的集成电路板参数,这类电路板集成的芯片少则几十颗,多则上千颗,调试完成后将陆续用在今后发射的卫星上。
据了解,今年云遥宇航的气象数据收集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在原有覆盖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的基础上,新增了欧盟的伽利略系统。“气象卫星实现4个系统兼容后,数据收集的效率更高,产量将提高30%左右。”云遥宇航首席技术官李兴国表示,这些越来越丰富的数据“菜品”将应用于更多相关领域。目前,云遥宇航新研发的远洋气象服务产品正在上海的一家航运企业试用。
“在航天领域,‘国家队’做的是冲锋攻坚,啃硬骨头;企业追求的是与‘国家队’打好配合,形成互补。我们将不断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加快开发更多应用场景。今年还将在天津建立气象中心和卫星标准化生产基地,用中国人自己的卫星数据,为全球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李兴国说。
原文链接:https://gyxxh.tj.gov.cn/ZWXX5652/GXDT9285/202404/t20240429_66142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