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矿法治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矿建设 > 正文

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24-05-07     来源: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作者:佚名    

  

  一、《规划》实施进展情况

  2021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工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本文简称《规划》),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2022年工业增加值1.96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5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7.04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5位;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5.3%;规上企业全面数字化率居全国第3位,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居全国第4位。产业面貌发生新变化。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屏”的局面有效转变,“增芯强屏”步伐加快,规模跃升至全国第5位;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1位,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电动船舶在全国先行先试;石油化工产业“两基地一专区”集聚效应逐步扩大、产能显著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古雷石化基地成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形成最完整、竞争力极强的产业链,规模最先超万亿元;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高速增长。企业实力得到新攀升。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2万家,其中营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67家,超千亿元企业3家,千亿产业集群达21个。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5家、绿色工厂85家、服务型制造示范46家、工业设计中心25家、国家A级物流企业492家。

  (一)主要指标进展情况

  《规划》共提出四类主要指标20个(进展情况详见附件),其中第17项为约束性指标、预计可完成,其余19项为预期性指标(7项已完成,12项预计可完成)。

  1.产业结构方面

  (1)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预计可完成。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2022年为5.7%,两年年均增长7.7%。预计2025年可完成规划要求的6%年均增长目标。

  (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可完成。2022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4.9%,预计2025年可完成目标要求。

  (3)工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预计可完成。2021年工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4.9%,已完成规划要求的23%目标。2022年报数据未出。“十四五”期间,我省持续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提速、规模扩大、占比提升,预计2025年可完成目标要求。

  (4)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数量已完成目标要求。2021年,全省营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60家,2022年为67家,已完成目标要求。

  2.创新能力方面

  (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完成目标要求。2021年,全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认定2456家,2022年新增认定3139家,总数达12080家,已完成目标要求。

  (6)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已完成目标要求。2021年,全省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9个,2022年新增78个,总数达788个,已完成目标要求。

  (7)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数量预计可完成。2021年,全省新增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9个(其中省级8个、国家级1个),2022年新增9个,总数达128个,预计2025年可完成目标要求。

  (8)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数量预计可完成。2022年,全省已有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88个,预计2025年可完成目标要求。

  (9)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比重预计可完成。2021年,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为34.3%,2022年统计数据未出。预计2025年可完成目标要求。

  3.质量效益方面

  (10)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已完成目标要求。2021年,全省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9家,2022年新增384家,总数达1255家,已完成目标要求。

  (11)省级单项冠军企业数量预计可完成。2021年,全省新增省级单项冠军企业53家,2022年新增52家,总数达295家。预计2025年可完成目标要求。

  (12)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预计可完成。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规上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2.04万元/人,但统计部门从2022年起不再提供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考虑到“十四五”期间,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6%,且通过加快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不会有较大增长,预计至2025年全省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21年有所增长,可完成预期目标。

  (13)工业投资年均增长目标预计可完成。2021年,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6%,2022年为16.9%,两年年均增长14%。预计2025年可完成规划要求的8%年均增长目标。

  (14)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比例预计可完成。2021年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比例为63.5%,2022年为64.7%,预计2025年可完成目标要求。

  (15)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数已完成目标要求。累计培育认定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27个,已完成预期目标。

  (16)省级工业企业质量标杆数预计可完成。2022年,全省已认定省级工业企业质量标杆74个,预计2025年可完成目标要求。

  4.绿色发展方面

  (17)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已完成序时进度。2021—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9.4%,达“十四五”规上工业能耗强度下降目标的67%,超序时进度27个百分点,预计能完成目标要求。

  (1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指标有调整。《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工信部联节〔2022〕9号)、《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381号)、《关于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的通知》(工信部规〔2021〕178号)等国家文件均只对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出要求,未涉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标。根据2021年环境统计数据,2021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6%。

  (19)绿色工厂数量已完成目标要求。持续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累计培育省级绿色工厂326家,已完成预期目标。

  (20)绿色园区数量已完成目标要求。引导工业园区发挥区域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累计培育省级绿色园区27个,已完成预期目标。

  (二)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1.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

  2022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8%,实现营业收入10144.7亿元,同比增长15.3%。集成电路和光电产业、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产业、锂离子电池产业等3个产业集群规模超2000亿元,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LED、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锂离子电池等细分产业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集成电路。形成以厦门、福州、泉州、莆田为主的沿海集成电路产业带和以厦门、泉州为核心的“一带双核”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格局,初步构建了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与设备等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新型显示。形成厦门火炬高新区、福清融侨开发区、龙岩武平新型显示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基本构建了涵盖玻璃基板、面板、模组、整机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LED。形成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漳州长泰光电产业园、安溪光电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基本构建了外延片与芯片制造、封测、显示和照明应用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我省已成为全国LED外延片、芯片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生产基地之一。

  计算机和网络通信。形成厦门火炬高新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清融侨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产业主要集中在下游整机和终端产品领域。

  工业软件和大数据。福州、厦门先后荣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福州、厦门软件园在芯片设计、电子政务、工业信息化控制、金融科技、电力软件、信息通信等细分领域涌现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全省上市软件企业(不含新三板)35家。

  物联网和车联网。平潭综合实验区和莆田市积极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建设无人驾驶测试路段;厦门金龙推出新一代自动驾驶纯电动巴士、自动驾驶纯电动配送车,厦门金旅推出的“星辰”自动驾驶纯电动微循环公交已实现小规模推广应用,龙马环卫的智能驾驶新能源环卫车辆在厦门等地开展示范运营。

  人工智能。现有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约100家,营收规模超200亿元。打造了省超级计算中心、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福州)等平台,美亚柏科、美图等公司建设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公共服务和AI超算平台,厦门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在车路协同感知、船舶智能监测、医学影像分析等细分领域开展特色应用实践。

  2.先进装备制造

  汽车。截至2022年,全省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417家,实现营业收入1637.3亿元。初步形成“福宁岩莆”乘用车、“厦漳”客车及“岩明”货车和专用车三大汽车产业集群。

  工程机械。2022年全省工程机械行业规上企业100家,营业收入319.1亿元,全国排名第4位。主要企业有龙工、厦工、林德叉车、南方路机、晋工机械、泉工股份、铁拓机械等。

  电工电器。2022年全省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规上企业854家,实现营业收入5104.4亿元。电机方面形成电动机、发电机、水泵等整机企业及铸造、冲压、原材料生产、零配件加工等产业链比较完善的特色产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方面,中低压开关的产业链比较完备,柜体、开关元件、母线、绝缘件、操纵机构等专业化生产企业比较集中。电线电缆制造方面,产品覆盖电力电线、绕组线、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通信电缆与光缆、建筑电缆、特种电缆等六大类,部分产品品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智能化专用设备。初步形成龙岩环保装备产业集聚区,泉州、福州纺织机械集聚区,漳州智能制造关键零部件集聚区等。龙岩是全国重要的环保装备生产基地之一。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初步形成以立式、卧式和龙门加工中心、立式车床、齿轮机床、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轧辊磨床等为主的整机系列产品。工业机器人主要集中在厦门和泉州等地,在焊接、喷涂、磨削、压铸、水暖抛光、石材异形加工、码垛等智能装备生产和应用方面具备较强竞争力。

  3.石油化工

  截至2022年底,全省规上石化工业企业1055家,湄洲湾—古雷石化产业集群产值超2000亿元。原油-烯烃-聚烯烃-塑料制品、原油-PX-聚酯-涤纶纤维、原油-苯-环己酮-己内酰胺-聚酰胺6-锦纶纤维、氯气-光气-TDI/MDI-聚氨酯-下游产品、萤石-氢氟酸-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等4条产业链较为完善。中沙古雷15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联合体项目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修订版)》规划项目。认定2批次25个省专业化工园区,入驻化工企业340多家,产值占全省石化行业比重超过67%。

  4.现代纺织服装

  全省现有纺织鞋服规上企业4100多家,拥有化纤、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制鞋、产业用品等较为完整产业链,发展形成泉州、福州、莆田、三明、厦门、龙岩等地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其中泉州、福州两大产业集群产值规模达2千亿元。锦纶、化纤纱等产量居全国第1位,涤纶、印染布产量居全国第3位。8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百家品牌”,12家企业获得全国首批“国潮品牌”称号。

  化纤。以长乐、连江等为重点,发展新型纤维素纤维、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等高技术纤维产品,推进化学纤维原液着色、低温染色、高性能纤维品种开发应用,加大开发循环再生纤维。

  棉纺。以长乐、晋江等为重点,扩大纺纱生产数字化智能化规模,推广高性能智能织机(针织、机织)及整浆、后处理配套设备应用。加强新型纤维、多组分非棉纱线、坯布研发,加快新工艺、高品质、多品种纱线、坯布开发应用。加快推进优质、高端纺纱、织造产业链协同发展。

  染整。推进晋江、石狮、长乐、尤溪、连江可门等印染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广高效、优质、短流程、节能、低耗、低排放、安全可靠的绿色印染技术装备,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染色、印花、后整理等技术装备和加工技术运用。全省7家企业通过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染行业规范公告,通过企业数位居全国第2位。4家企业入围2022年中国印染企业30强,企业数居全国第3位。

  服装及产业用纺织品。以晋江、石狮等为重点,突出运动服、休闲服、创意服等特色品类,做强“闽派”服装品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应用,促进服装产业以时尚创意为特色、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智能制造为基础,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高性能纤维材料研发,促进非织造、机织、针织及立体成型编织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促进高端替代应用,加大医疗健康、应急救援、安全防护、海洋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拓展应用。

  鞋业。泉州产业集聚区形成以晋江市和泉州开发区为主的旅游鞋、运动鞋生产基地,以南安市为主的童鞋生产基地,以泉州台商投资区为主的鞋底、鞋材生产基地,以晋江市安海镇、安东开发区为主的真皮制造基地。莆田产业集聚区已建成中国·莆田鞋业服装城,成为闽东南最大的鞋服专业市场,形成以涵江、荔城、城厢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区的区域性鞋业产业集群。

  5.食品加工

  截至2022年底,全省拥有规上食品工业企业2465家。已形成农副食品加工、休闲食品制造、酒饮料精制茶制造、烟草制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福州、漳州、泉州等3个食品工业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漳州市获“中国食品名城”“中国罐头之都”,晋江、龙海、福清、漳浦等县(市)获“食品强县”,光泽县获“中国生态食品名城”称号。

  6.冶金

  2022年全省拥有规模以上冶金工业企业456家,营业收入7349.9亿元,同比增长6.3%。全省粗钢产量占全国约3.5%,全国排名第9位;不锈钢产量约占全国25%,居全国第1位。钢铁工业已形成铁矿采选、钢铁(含不锈钢)冶炼、压延加工及辅助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有色金属工业主要有钨、钼、铜、金、铅锌、稀土矿等开采,铝、铜、钨、金、稀土等冶炼,以及铝、铜、钨压延加工产品生产系列,其中铜、钨、稀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7.建材

  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建材企业2258家,实现营业收入5907亿元。

  建筑卫生陶瓷。主要分布在晋江和南安、闽清及长泰、平和、南靖和华安等地,形成原料、生产、市场、物流、机械模具制造及维修及产品检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2022年陶瓷砖产量29.9亿平方米,居全国第1位。

  水泥。全省44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均建设了纯低温余热发电站,并已全部安装脱硝装置投入运行。在全国率先全部淘汰落后的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比例达100%。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生产水泥9657万吨,产量居全国第12位。

  玻璃。LOW-E玻璃、光伏玻璃、汽车玻璃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高档汽车安全玻璃产量居全国第1位,夹层玻璃产量居全国第2位,平板玻璃产量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省8家平板玻璃生产企业产量5439万重量箱。

  石材。以南安、晋江、惠安为主的闽南石材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大的石材生产和出口基地,闽南建材第一市场是我国最大的石材原材料集散和物流贸易中心,南安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石材生产、出口基地。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石材工业企业535家,石板材产量1.85亿平方米。

  新型墙体材料。开发生产具有轻质、利废、保温、隔热等节能型新型墙体材料。福州、龙岩被列为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试点城市。

  8.特色轻工

  工艺美术。出台《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办法》,印发《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制定《支持“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福州获评“中国寿山石文化之都”“中国脱胎漆艺之都”,泉州获评“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莆田获评“中国木雕之城”“中国银饰之都”,德化陶瓷、惠安石雕、仙游古典家具、安溪藤铁等跻身世界工艺美术区域品牌。全省现有工艺美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6家,营收规模居全国前3位。

  家装日用品。截至2022年底,全省家具工业规模以上企业465家,古典工艺家具占全国高端市场份额70%以上。德化是全国最大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陶瓷茶具占全国市场份额80%以上。

  造纸及纸制品。截至2022年底,全省规模以上造纸和纸制品企业503家,产量居全国第5位。拥有产能100万吨以上企业2家、50万吨以上企业3家、20万吨以上企业6家、10万吨以上造纸企业9家。

  9.新材料

  先进基础材料。提升红土镍矿冶炼不锈钢新技术,保持400系不锈钢发展优势,重点延伸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带动周宁、柘荣、霞浦等地不锈钢产业园建设,打造世界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以高强高韧铝合金、高端钨钼硬质合金、高强高导铜合金、耐蚀耐磨铜合金等为重点,发展电子工业用铜、贵金属靶材、海洋工业用铜等新一代大品种有色金属材料,加快壮大厦门硬质合金工业园、上杭铜工业园和宁德铜产业基地。发展IT行业、轻量化车厢用和电子工业用高附加值铝型材、高精度铝板带箔材等,打造福州铝板带产业集群。

  关键战略材料。稀有稀土功能材料方面,形成钨及稀土开采、冶炼、加工及应用产品生产研发的完整产业链条,2022年全省稀土及深加工产值达150亿元。锂电新能源材料方面,构建包含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铜箔、铝箔、电芯、模组等较为完善产业链,宁德锂电产业集群产值超过3千亿元,厦门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业聚集区,福州大力发展智慧储能产业链,我省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锂电产业基地之一。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方面,以连江、长乐等为重点,优化可门开发区、滨海工业区、临空经济区产业布局,支持恒申以年产百万吨己内酰胺为中心,协同发展与其规模相配套的环己酮原料、下游应用、精细化工等组团。以永安为重点,加大聚乙烯醇纤维差异化开发力度,建设聚乙烯醇纤维生产基地。推进锦江科技智能化绿色差别化锦纶纤维及锦纶超细DPF加弹,金纶高性能PTT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研发与产业化等项目建设,推进打造世界级化纤新材料产业基地。石墨烯方面,重点发展石墨烯医用产品、环保产品、新型显示器件等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石墨烯制备环节,以及石墨烯在涂料、纺织鞋服、导热散热等传统领域的创新应用已具备一定优势,成为全国石墨烯产业重要发展区域。

  10.新能源

  光伏。主要分布在泉州、厦门、莆田等地。2022年全产业链营收约100亿元。

  风电。加快以福清三峡国际风电产业园、漳州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的海上风电装备“一南一北”两翼发展。福州以三峡国际风电产业园为主要载体,打造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漳州依托闽南海上风电基地开发,打造漳州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氢能。支持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汽车、船舶及相关装备发展,加快推动加氢站建设。推动福州、厦门市先后进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第一、二批示范应用城市行列。

  智能电网。目前我省智能电网装备产品基本能够适应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智能变电站、智能园区、新能源接入等领域需要。

  储能。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新能源科技的消费类电池市场占有率持续位居全球第一,已建在建及“十四五”期间拟建的新能源动力、储能电池产能超430GWh,我省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基地。马尾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全省已投产3座商业化运营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其中晋江储能电站是全国首个采用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

  11.新能源汽车

  已基本形成“福宁岩莆”新能源乘用车、“厦漳”新能源客车、“岩明”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生产基地,拥有7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批复产能85.385万辆。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推广新能源汽车38.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5.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生物与新医药

  已建立化学原料药及其中间体、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医药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以厦门、福州、漳州、三明为主要支撑、重点区域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厦门生物医药港是全国有影响力的医药产业集聚区之一,2021年入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十。

  13.节能环保

  组织开展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推荐工作,遴选推荐优质节能服务机构参与国家节能诊断服务、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评价,新增培育15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再生资源行业规范企业名单。修订《福建省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目录管理办法》,遴选入库300余项节能技术产品。

  14.海洋高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将福建列入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先行先试地区、闽江列为示范应用流域。全省首艘电动推进货船“武夷2号”、闽江首座电动船舶公共充电站、全省电动船舶信息管理平台顺利投用。引进落地招商局长江船舶设计院、中船702所等高水平研发设计机构。《2030型福建省绿色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获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批准立项。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入选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已自主研发出新型海洋动物抗菌肽制品、蜂海绵骨针、凹凸棒-烷基化壳聚糖复合止血海绵、海绵质止血材料等新产品。

  (三)主要任务实施情况

  1.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增强制造业发展内生动力。把科技创新人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和产业化为导向的工业和信息化技术创新体系。修订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认定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梯次发展,组建省高端数控机床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省智能建造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实施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52项,累计发布796项技术创新项目,333项产品列入新产品推广目录。累计遴选“产业领军团队”68个,带动引进高精尖人才150多名,落地高水平研发项目100多个、突破核心关键技术130多项。

  2.实施固链稳链行动,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对重点产业实行“一个产业、一名省领导挂钩、一个工作方案”,先后制定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扩产、钢铁行业差别电价资金使用、新冠病毒感染防治重点药械产业发展、“中国白·德化瓷”、钢铁行业、水泥玻璃、生物医药、应急医疗物资、机制砂等产业政策措施。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集成电路、纺织鞋服、石化、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等产业加快发展。产值3000亿以上产业集群达8个,5个产业集群入围首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开展新一轮产业梳理,形成重点产业链图和产业布局图,宁德市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建设试点城市。顺利完成“电动福建”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新一轮“电动福建”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投入使用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国率先出台电动船舶全产业链支持政策,我省被列入全国电动船舶产业发展重点地区先行先试。

  3.实施循环畅通行动,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省市县联动、政企协合力、多平台融通,组织企业参与“全闽乐购”等活动,鼓励各地举办“手拉手”活动,促进上下游协作共赢。建立完善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线上线下结合促进供需对接和产品销售。制定深化民企对接工作计划,组建7个重点领域工作专班,确定首批36个招商工作重点县(市、区),完善前期工作经费支持。连续三年举办民企产业项目洽谈会,累计新对接民企项目6000多项,计划投资超2万亿元。加快建设金砖创新基地,建成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和8个新工业革命领域赋能平台,引进4家部属单位在厦门设立分支机构,成功举办金砖系列论坛、大赛、展览等活动。

  4.实施智造升级行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扩大重点技改项目支持范围,截至2023年6月,累计组织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3707项、总投资1.16万亿元。出台实施省技改项目融资支持专项政策,累计签约项目367项、金额471.5亿元,已投放209.3亿元。成立产业数字化转型专班,出台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和九条措施,推进140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项目建设,11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数量居全国第2位。11个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试点示范,数量居全国第2位。累计培育6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27个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221家融合发展标杆企业。10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38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遴选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项目26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15个。

  5.实施绿色制造行动,培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粗钢和水泥合理生产,实现行业平稳和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发布五批232项省级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年节能量117.67万吨标煤。新增23家省级、3家国家级能效“领跑者”企业,8家省级、1家国家级水效“领跑者”企业(园区)。强化工业节能审查,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基本实现重点用能企业全面联网。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83家、绿色供应链22个、绿色园区14个,国家级绿色工厂85家、绿色供应链15个、绿色园区5个。2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企业、总数居全国第3位。组织7家企业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印染行业规范公告,数量居全国第1位。

  6.实施质量标杆行动,提升福建制造品牌价值。福耀集团获中国质量奖,福光股份有限公司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实现我省制造业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加强驰名商标保护,全省现有驰名商标513件。强化地理标志保护,累计有效地理标志商标633件,居全国第2位。鼓励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110余项。在全国率先开展专利与标准融合试点,推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

  7.实施龙头引领行动,营造协同配套产业生态。出台《福建省培优扶强工业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坚持强龙头、强配套、强融合,推动龙头企业加强创新研发、实施并购重组、扩张先进产能、加快改造升级、提升品牌质量、带动产业链建设,发布六批次工业现有龙头企业206家、龙头培育企业704家。2022年,全省工业龙头企业实现营收2.69万亿元,龙头企业对全省规上工业营收增长贡献率达36%。

  8.实施园区提升行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组织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分两批次共选择26个工业(产业)园区作为标准化建设试点,开发区土地开发率提高到81.45%、建筑密度提高到36.32%、工业用地建筑系数提高到51.52%。新材料(不锈钢)-福安湾坞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园列入国家第十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9.实施闽台产业合作行动,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落实落细中央和我省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率先对外公布225条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推动加快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等建设。漳平台创园成功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明市获批设立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办好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推动海峡两岸产业深入融合发展。

  二、《规划》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一)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推动工业增速回升的接续动能仍显不足,地市、行业之间分化,一些工业大市对全省增长支持力度减弱。需求持续低迷削弱工业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市场预期转弱态势尚未根本性扭转。

  (二)要素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原材料价格高位攀升,成本压力持续加大。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多困难,出口压力加大,订单减少,产能发挥受限,减停产面有所扩大。面向终端消费的行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三)重大项目接续不足,新签约落地产业项目数量少、支撑有限,部分项目业主投资信心不足、意愿不强,投资节奏放缓。项目要素保障制约仍然存在。

  (四)传统产业比重高,以中低端产业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企业少,增加值率不高,产业链不配套,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紧迫感不强,转型升级任务重。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偏低,高水平研发平台、大院大所少,高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偏弱。

  三、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振作工业经济,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着力加快数字化转型,着力激发企业活力,促进《规划》全面实施,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福建作为、谱写福建篇章作出新贡献。

  (一)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促进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加快打造万亿级支柱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努力打造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万亿支柱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技术和产品。二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发挥传统产业基础好、比重大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的基本盘,加快食品、冶金、建材、工艺美术、盐业等相关产业改造提升,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三是推动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持续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提速、规模扩大、占比提升。推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高新产业,前瞻谋划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等前沿领域,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两业融合新业态。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平台。重点支持有优势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争创国家级中心和创新示范企业,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速前沿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项目引领,面向制造业和软件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创新攻关。围绕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攻关工程重点方向,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在新一代动力电池、海上风机、高铁轴承、核电紧固件等方面争取支持。加强产业人才培育。开展省产业领军团队遴选、省引进人才“百人计划”等相关工作。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制造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教材开发、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在就业创业、职业培训、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更多形式的校企合作。

  (三)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推动优势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进一步完善首台(套)相关政策,健全首台(套)装备目录体系,帮助首台(套)产品加快开拓市场。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鼓励企业加强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落实好物流企业纾困解难政策,鼓励发展网络货运平台、供应链协同平台,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巩固提升集群发展水平。壮大纺织服装、集成电路和光电、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推动锂电新能源集群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实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深化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稳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紧扣强度压降、存量挖潜、增量优化、制度创新、对标对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做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四)强化产业项目招引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五维抓招商”,把“高精尖缺”、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作为重点招商方向,紧盯产业链缺失环节、紧盯龙头企业、紧盯高新领域、紧盯前沿方向,争取多引进一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设计研发、检测检验等。强化项目投资建设。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导向作用,用足用好产业基金、上市融资、技改贴息等政策,深化“全系统、全覆盖、全过程”抓项目工作机制,突出抓新开工和拟投产项目,推动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企业技改升级。引导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技术改造,继续对符合条件重点企业技改项目取消申报入库投资额条件限制,用好用足技改项目设备投资奖补、技改融资贴息等相关政策。推广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实行市级贴息的做法,鼓励各地出台本级技改政策,形成上下政策合力。引导企业积极对接争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技术改造专项政策支持。

  (五)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抓好政策引领。实施福建省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认真落实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九条措施,聚焦纺织、鞋服、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优势行业,创新行业新应用、构建融通新体系、创造数字新供给、夯实基础新支撑。抓好典型引路。分行业、分领域、分规模打造一批引领性强、易复制易推广的标杆企业。总结推广行业标杆成熟模式、成型样板,在行业集中度较高、产业基础较扎实、转型任务急迫的产业率先开展试点示范。抓好平台赋能。加快培育行业性、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特别是跨行业、跨领域大型综合性平台,扩大影响力、辐射力,促进新基建投资,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

  (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应对好各类风险挑战。扎实抓好行业生产安全,时刻增强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认真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压紧压实安全责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推动实施安全生产责任险,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七)积极主动精准服务企业,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加大精准帮扶力度。指导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提供找得着、用得起、很管用的服务。健全“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平台体系,畅通中小企业诉求渠道。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发挥“456”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工作机制作用,常态化选派工作组下基层、进企业,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指导帮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加快《福建省企业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权益保护条例》《福建省盐田保护管理办法》《福建省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条例》立法进度。认真执行“双随机”检查和“互联网+监管”,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深入推进减轻企业负担,持续开展涉企收费监督检查,加大涉企违规收费查处力度。

  

  附件:“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中期评估情况


原文链接:http://gxt.fujian.gov.cn/zwgk/ghjh/202311/t20231128_630934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农商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矿法治网 gk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