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局下好“四盘棋”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5-23 来源: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成都市龙泉驿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统筹下好规划引领、资源盘活、耕地保护、党建赋能“四盘棋”,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照进现实。
下好规划引领“先手棋”
坚持“城乡融合、坚守底线、片区统筹、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推进城乡产业、空间、人口、公服、生态等规划“一张图”,统筹安排乡村区域生态保护、耕地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公服设施和农村居民点等各类空间,合理进行空间布局,有序推进《山泉花海林麓生态文旅片区》《锦绣田园村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等10余个镇村级片区规划编制实施,增强中心镇(村)人口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
为提高乡村规划编制实施质效,该局按照“一镇一师”标准,向区域内各镇选派乡村规划师开展驻镇指导服务,参与编制的《山泉花海林麓镇级示范片区规划》在四川省规划成果评审中获得第一名。乡村规划师还对区域内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实施验收进行全流程跟踪和指导,让建筑景观风貌既有蜀风雅韵,又与自然和谐相融。
同时,该局建立刚弹结合村规编制机制,根据上位规划调整、重大功能布局变化等情况,及时优化现有规划成果,按规定在村规中为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等预留一定比例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对一时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少量用地在规划中作为弹性用地“留白”,保障乡村未来发展空间,适度细化上级关于规划编制的要求,创新制定分村单元图则,对乡村地区建设用地按照详细规划提出各项建设指标控制要求和设施配建要求,对非建设用地提出约束性管控要求和引导性管控要求,实现乡村用地全方位管控,切实规范乡村各项建设内容,助推村庄规划落地实施。
下好耕地保护“关键棋”
始终把耕地保护作为头等大事,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坚决扛起耕地保护主管责任,推动成立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通报、调度、约谈和考核制度,组织全区10个街镇和发展改革、农业农村等部门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建立区、镇、村三级田长制工作机制,设置各级田长417名,设立耕地田长制公示牌97个、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界桩171个,标明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范围、责任人、田长姓名和举报电话等信息,让“一田一坎、一垄一埂”均有田长负责。2023年以来,该区各级田长巡田1.6万余次,巡田里程超过4万公里,共发现并处置巡田线索32个,在2023年度成都市田长制工作考核中位列一等次。
认真实施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管理,对区域内新增建设用地项目全面实施占用耕地前置评价,科学确定建设用地项目选址布局,严格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引导建设项目优先使用存量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并依托项目推进“果园上丘、苗圃上山、坝区还耕”,不断优化耕地格局。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认真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和重大项目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工作,加强耕地进出平衡管理,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2023年,共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2123亩,恢复耕地4240亩,已连续4年实现耕地净流入。该局还与街镇建立了国土调查“共核互认”机制,实现图斑信息共享、实地变化共同认定和适时报错纠错,推动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图斑精准快速整改到位。
前不久,该区东西城市轴线北侧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新增耕地核定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查,录入“全国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5.0”,成为四川省内首个正式获批的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立项工作。这标志着,该区在全省率先打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核定立项的路径。该项目预计可生成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近500亩,产生经济价值7000余万元。
该局将以拓展新增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质量等级为目标,不断探索实践补充耕地途径和资金渠道,聚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龙泉驿片区。
下好资源盘活“制胜棋”
扎实推进2400余亩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其中包含生态移民等搬迁区域集体建设用地近1500亩,精准掌握总量、分布、地块、权属等基本信息,摸清乡村振兴土地资源底数,并明确乡村振兴发展空间规模,在每年土地年度计划中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保障乡村重点产业项目用地。健全完善乡村项目规划用地审批全链条管理机制,分产业、公服、农民集中居住区等类别,细化规划选址、用地审批、规划许可、竣工验收等工作流程,规范报规报建手续办理,推动乡村产业快速落地、做大做强。
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农民自愿”的原则,针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确权流转等工作印发了规范性文件,探索形成了土地综合整治全要素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区内6个农民集中建房整理项目和2个城乡增减挂钩项目有序实施,共整理集体建设用地约2700亩,保障农民集中安置后可节余集体建设用地1000余亩,保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按照“大聚居、小集中”组团模式建成47万平方米新型社区,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先后招引华侨城集团、四川省乡村振兴集团等20余家实力企业落户,引进产业合作商30余个,总投资额达200余亿元,现代农业、文旅休闲、田园康养等20余个乡村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呈现出“都市田园、乡村公园”的美好典范。
积极探索拓展用地渠道,在符合用地类型、乡村风貌等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地上农村集体存量用房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保鲜存储、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无需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探索零星地块整体供应机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仅需单个地块的,按建设地块实施供应;需安排多个地块的,合理确定不同地块的面积、用途,可按建设地块搭配或组合为一宗地整体供应;健全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办理流程,明确村民决议、入股招商方案编制、公开征集,以及开发边界外作价入股用地审批等工作内容,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下好党建赋能“主动棋”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针对地质灾害防治专门组建了“党员突击队”,深入沿河沿沟、高陡斜坡、在建工地等点位实地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落实“党员包点、领导包片”,并逐一设置公示牌和监测预警设备。该局组织群众开展多轮防灾避灾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并逐一入户宣传避险搬迁政策。入汛后,该局加强与气象、应急等部门会商,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组织受威胁群众第一时间转移。2023年,汛期长期转移1000余人、临时转移1万余人次。该局还积极探索土地全域综合整治与避险搬迁有机结合新路径,全力保障避险搬迁专项补助资金,帮助陈永兴在内的39户群众搬离地质灾害危险区,圆了群众的安居梦。
着力打造“党建+乡村振兴”品牌,与两个村(社区)建立了结对共建机制,主动提供惠民政策解读、规划技术指导和资金资源支持,并安排机关党组织每年年初到村(社区)报到,按照“月月有活动、样样出精彩、人人都参与”的原则,每月聚焦一个活动主题,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已先后组织开展了春节走访慰问、改善村居环境、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关爱留守儿童等党员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参与党员800余人次。同时,该局常态化组织优秀选调生到村(社区)挂职锻炼至少2年,要求党员向居住地村(社区)报到,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下沉参与基层治理、服务身边群众、发挥示范作用,每年至少完成2个服务项目,让党员在服务奉献中砥砺初心使命,密切党群关系,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李雪蕊
原文链接:http://dnr.sc.gov.cn/scdnr/scszdt/2024/5/17/0cb8a6900fd14ceabf16871cef30f4b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