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矿法治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矿舆情 > 正文

还矿山生态以绿色 让历史问题不遗留!云南全速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

发布时间:2024-05-23     来源: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共同组成一个高度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人类实践活动给自然打上深深的“烙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便是这些“烙印”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近年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努力在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披绿”焕颜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求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之道。

  

  曲靖市富源县兴成煤矿焕发生机

  在曲靖市富源县,四年前关停的墨红镇兴成煤矿焕发新的生机、绿意盎然。这个曾经年产6万吨煤矿的矿山,在夯实曲靖煤炭增产保供安全基础的同时,也因开采、建设等人工扰动,造成了矿区内6258亩土地损毁。2021年10月,矿业权人云南凯迪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启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采取地面建筑物拆除、场地清理、土地平整、覆土、土壤翻耕、土壤培肥、配套工程修建、监测工程等工程措施逐步恢复损毁区域生态功能,顺利恢复土地6825亩。同时,在矿区6个工业场地和预测塌陷区设置土地复垦监测点和警示牌,全力防范地质灾害风险隐患。

  

  

  玉溪市易门县军哨矿山复垦田播下“新希望”

  走进玉溪市,拥有近300年地表剥离采矿史的军哨矿山给易门县留下了沉重的“生态包袱”。2010年,军哨矿山正式停采,但因矿体含硫较高、排土规范性差、多年矿渣堆积,导致开采后土壤贫瘠、植被恢复难度大。为此,易门县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全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水利等多部门协同联动,从源头打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碎片化”治理格局。同时,“以用定治”充分挖掘矿山资源属性,创新采用“社会投资人+施工总承包”营运模式整合先进技术,以“生态修复+土地增减挂钩”推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耕地数量,多措并举探索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新路径。2023年2月,军哨铁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正式开工,13个地块的平整及覆土、分台修坡、排水沟浇筑和515亩土地的农作物播种等工作陆续完成,1700亩废弃矿山成功变身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文山州西畴县卖酒矿山复垦示范区象草长势喜人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董马乡卖酒矿山复垦示范区里,30000余棵树木、景观苗木肆意生长,2000余亩象草、玉米、黄豆、甘蔗等经济作物悄然成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卓有成效。近年来,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多、恢复治理面积大,部分矿山山体受损、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等落实修复治理工作中的困难挑战,文山州主动作为,按时保质完成全州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调查核实,以制度化、技术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化治理为导向,积极向上申报资金项目并稳步推进相关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现阶段已完成159座、170个图斑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修复治理面积达到2221亩,完成绩效目标占比104%。过程中,文山州还高效统筹绿色矿山建设,不断加快生产矿山改造升级步伐,全面建成7座国家和省级绿色矿山建设,双管齐下,探索出一条促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文山路径。

  

  

  

  丽江市玉龙县普满矿山雪松林生机勃勃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丽江市上下齐心、真抓实干,深入实施丽江市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持续为筑牢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保驾护航。项目总投资5437.70万元,结合废弃露天矿山实际和区域地质环境现状,因地制宜采用自然修复、工程治理、绿化修复三种方式,成功修复了长江沿岸10公里范围内108个废弃露天矿山的6863亩受损土地。玉龙县拉市镇海南村普满废弃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重现生机,便是项目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普满矿山的挖掘和压占对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239亩土地“遍体鳞伤”。随着削坡清除危岩、矿坑回填覆土、改善土壤质量、重建植物群落等举措的落地,一株株雪松、旱冬瓜、冬樱花回归山野,不仅有效消除了居民生产生活安全隐患,更优化了人居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增收奠定了基础。

  

  

  怒江州兰坪县龙潭村采石点雪松回归山野

  

  滇西北部、怒江中游,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积极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有序解决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等突出问题,成效初显。四年来,兰坪县累计投资376.22万元开展2021年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项目,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原则,不断恢复治理通甸镇龙潭村采石点等7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修复治理面积409亩,种下雪松、球花石楠、红叶石楠等苗木15700余株,全县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进一步提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与物质基础,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在如今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时代,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继续坚持以系统思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重大关系,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实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实际行动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同繁荣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dnr.yn.gov.cn/html/2024/zhoushidongtai_0428/4623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农商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矿法治网 gk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