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好家乡美】桑葚挂枝头
发布时间:2024-06-03 来源: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作者:佚名
五月正是桑葚成熟时。近日,记者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现代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园内的桑葚采摘基地,只见成熟的桑葚变得乌紫油亮,半掩在绿叶间,散发着阵阵清新的浆果香气。一串串鲜红、乌黑的桑葚缀满枝头,一根根枝条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腰。放眼望去,满园丰收景象甚是喜人。
自4月份开园以来,原本寂静的小乡村,却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加之“五一”人们游园的热潮还未消散退却,慕名而来的游客穿梭在桑树之间,一边采摘新鲜桑葚品尝美味,一边欣赏田园风光,不时拍照留念,享受悠闲惬意的农家时光。
赵永珍和游客一同采摘桑葚。栾雨嘉摄
“你家这桑葚咋卖啊?昨日的一场小雨让这桑葚看起来水灵灵的!”来自西宁市的游客虞洁兴致盎然,只见她一手摘着桑葚一手拿着手机拍视频,随手摘几颗放进嘴里,手指、嘴唇瞬间就被染成了紫黑色,可以见得这桑葚汁水的饱满。
“妹儿,桑葚一公斤60元!我们这桑葚不用化肥,全部施有机肥。您多摘几个尝尝,咱家桑葚保甜,不甜不要钱!”示范园负责人赵永珍一边乐呵呵地招揽生意,一边赶紧将一个红色的采摘小篮子递给游客。
在青海农区,记者看到梨子、桃子、草莓、葡萄、圣女果等倒稀松平常、寻常可见种植,桑葚却还是头回见到。
“别的水果比较常见,咱们再种没什么竞争力和吸引力,就想种点与众不同的。正是桑葚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稀缺性与独特性,使种植桑葚极具发展潜力。”颇有经商头脑的赵永珍开过饭馆、经营过坎布拉景区,这一路的经历培养了她的独特眼光。
赵永珍上网查阅资料后得知甘肃红古区种植桑葚比较成功,而当地气候条件又和尖扎地区相仿,尖扎海拔1900米,临近黄河,甚至气候条件比红谷地区还要优良,或许成功的种植经验可以在尖扎复制。随后,她聘请当地土生土长的“土专家”赵天录担任技术员,从甘肃引进了黑珍珠、红果2号等桑葚品种,让它在尖扎地区安家落户、开枝散叶。
每天查看棚内湿度、温度以及桑葚生长状况后,园区技术工人赵天录骑着管护车回到房屋,迎面而来的微风驱散了夏日的溽热和忙碌的疲劳。赵天录用毛巾蘸蘸水,边擦脸颊的汗水边说:“‘黑珍珠’外形似珍珠形状,果实个头大,适应北方地区种植。那个叫白里透红,美名曰‘红蜻蜓’。桑树属于乔木,耐旱比较好打理。尖扎气候比甘肃红古区热,春暖时节桑葚提前发芽,秋天则推迟凋零,桑葚生长期长,光照时间长,储存养分多,它营养充足,长得更好!”
桑葚中还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等成分,营养价值较高。目前,大棚可收货1000公斤桑葚,产生效益6万元。
尖扎县素有“百里万亩蔬果之乡”美称,直岗拉卡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尖扎县16个“菜篮子”果蔬生产基地之一。
依托良好的生态和特色产业优势,近年来,尖扎县坎布拉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果蔬采摘、观光旅游等产业,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如今,在这个有一百五十多栋日光温室的园区内,种植的辣椒、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以及葡萄、木瓜、无花果等果品既丰盛了人们一年四季的餐桌,又满足了舌尖的味蕾。更为重要的是,产业辐射带动了当地农户灵活就业,特色产业成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桑葚果期可达一个月,每到立夏后桑葚采摘时,都需要大量人手,为周边群众提供了浇水、施肥、采摘等就业岗位,在园区打工的赵玉莲就是其中一位。“来这务工,离家近,方便照顾小孩,一个月收入不低,我心里很高兴。”
桑葚种植给农户经济收入带来改变,赵永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于基地未来发展,赵永珍说,目前基地桑葚都是以鲜果形式销售,桑葚可以酿酒、入药、制作果酱,桑根、桑叶也具有药用、保健价值,延伸产业链大有可为。随着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提升,园区会考虑冷藏存储和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每一棵树、每一斤果都创造最大价值,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应,带动更多乡亲踏上致富路,共同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原文链接:http://gxgz.qinghai.gov.cn/html/10/4544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