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信局:2023年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24.6亿元
发布时间:2024-06-13 来源: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作者:佚名
6月6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市医保局,市经信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持续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提升医药健康产业质量效益、布局谋划产业未来增长的重要手段,通过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机制扩大空间供给、优化项目落地开工手续、确保重大项目快速落地。自2018年联席会机制建立以来,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实现正增长;近三年均超过百亿规模,2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6亿元、是2018年的4.5倍。今年以来,昌平未来美城产业创新基地、大兴曼迪卡尔AI药物研发生产建设项目等实现“拿地即开工”,诺华制药、阿斯利康、丹纳赫等跨国龙头企业的新项目也即将落地。
同时,我们高举数字经济大旗,加快数字赋能产业发展,成功打造3家智能工厂、12家数字化车间,树立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标杆;组织天坛、安贞等6家医院开展医疗健康数据流通应用试点,以“可用不可见”方式最大程度激活数据价值;多轮次组织外资医药企业数据出境辅导,成功打通了合规路径,首家企业2类57个数据项实现合规合法出境。
为了抢抓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战略窗口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重大项目谋划落地和投资促进作为未来三年的首要任务。
一是瞄准重点领域。重点针对生物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及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开展项目布局,加快创新攻关和成果转化,抢占发展先机,形成规模化发展能力。
二是强化项目招商。下大力气集聚领军企业,充分协同创新和临床资源,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发挥研究型病房等平台作用,进一步开放应用场景,吸引龙头企业来京加大投资,支持在京企业引进领先技术和品种,提升产业能级。
三是抓好平台布局。聚焦产业创新、中试验证、共享加工、检验检测等共性需求,创建了一批产业创新中心、中试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了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服务载体。
四是深化产业协同。加快推进京津冀生命健康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强化规划、政策、要素配合,依托三地共同绘制的产业链图谱,深化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协同,推进一批项目在京津冀范围落地。
为了更好推动这些工作,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联席会机制,全力做好项目落地保障工作:
一是持续扩大产业空间。新增3000亩以上工业用地,推动建成标准厂房120万平方米,新开工标准厂房180万平方米,推动老旧厂房更新利用,支持产业空间集聚和专业园区建设,为企业和项目落地提供充足的空间保障。
二是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和设备更新改造等政策;丰富市场供给,发挥耐心资本逆周期、跨周期调节作用;优化升级市级高精尖资金和中小资金实施指南政策体系,突出达标即享,持续推进免申即享。
三是持续加强政策协同。进一步融通研、产、用政策,强化高精尖产业项目库与创新品种目录、重点企业名录的联动,深化服务包机制和市区两级协调调度服务机制,通过融媒体、北京企服APP等途径增强政策触达,形成对重大项目集中支持的合力。确保做好企业上市辅导,营造登陆北交所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保障项目快速有序推进,未来三年每年形成投资百亿以上,有效支撑我市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医疗器械产业是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在促进医疗器械提质增效方面将开展哪些工作。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锋:
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呈现“创新快、产品优、赛道新”的特点。我市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1000家,规模以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9家,23年共完成产值352亿元,同比增长15.4%;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7家,其中小巨人企业57家。2023年新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11个,累计获批63个,数量全国第一。
我们在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立足科创中心攻关“卡脖子”领域,揭榜挂帅助力航天长征国产化ECMO注册成功上市,产业筑基围绕医疗机器人优势领域开展光学定位等关键部件攻关组织;
二是聚焦前沿技术布局开发创新品种,把握产业数字化方向,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医疗器械行业,获批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证31个、手术机器人注册证24个,数量均为全国第一;
三是围绕产业链效能提升强化各环节布局,支持大兴区成功创建医疗器械产业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推动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持续扩大CDMO服务能力,全市备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动物实验企业机构数量全国第一。
下一步,我们重点开展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医工协同。鼓励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协同创新。
二是完善产业链建设。梳理亟需发展的关键产品明确龙头企业,针对元器件、特殊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专项攻关。深化京津冀协同,推动上游电子和机械制造、医用材料等零部件厂商落地。
三是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应用,强化医疗数据流动和赋能。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四是推进示范应用。突破创新医疗器械进医院“最后一公里”,发挥《中关村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指导作用,建立医用机器人等创新器械应用培训中心,加快创新医疗器械推广使用。
(来源:北京发布)
原文链接:https://jxj.beijing.gov.cn/jxdt/gzdt/202406/t20240607_370694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局主要领导调度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筹备工作
- 下一篇: 龙岩上杭县:深化产才融合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