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4-06-13 来源: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作者:佚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提升我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
是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的本质要求
生产力是生产资料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物质生产的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新质生产力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根植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对新发展阶段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基础问题的全新回复,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拓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的生产能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生产力在新发展阶段的质变和跃升。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是优质竞争力的代表,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一方面要求企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另一方面倡导通过产业升级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我国产业布局和核心竞争力从“效率优先”向“战略优先”转移,破解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卡脖子”技术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新质生产力培育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面临自主技术体系不强、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较弱等问题。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开启新型增长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新质生产力是智能武装与数据引领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与跃进升级,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依靠产业升级构筑未来竞争优势,是有效提升产业创造力,推动产业链价值链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赋能国际产业竞争力提升
国际产业竞争力提升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不仅要聚焦价值链各环节价值增值,更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新质生产力体现出新时代生产力的质变与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过程也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产业发展由“模仿学习”向“赶超引领”的国际产业竞争力攀升过程。
创新引领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集中科技资源重点攻关产业链关键领域和缺失环节,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够有效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与现代化发展,强化产业链全球竞争优势。此外,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赋能完善产业链匹配的结构化知识库建设,夯实自主创新基础,赋能产业基础工程建设和重大科技装备攻关,推动关键领域和核心产业的突破。而新质生产力要求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不同于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融合了数据分析、虚拟仿真、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等高级劳动技能,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创新型劳动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劳动资源,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基本生产要素。
数字赋能是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形态,是提升产业竞争力,释放市场潜力,实现“质效提升”的重要途径。生产要素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数据有效提升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进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的运行效率,丰富社会消费品更加丰富,并进一步积累更多消费者数据,促进“数据→知识→数据”模式的加速累积,形成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数字”这一生产要素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助于引领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协同数字化转型,促进新兴产业质效提升;同时,加强5G通信基站、云服务器、高性能存储设备等新质劳动资料建设,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强化“算力”对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有助于形成数字化协同发展格局,实现新兴产业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融合。
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现代产业布局的核心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符合熊彼特“破坏性创新”规律,是技术替代、产品更新和产业优化的过程,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和落脚点。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在产业链中的运用,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新领域和新赛道的开辟过程,赋能基础理论和产品的创新突破,着力孵化人工智能、5G通信、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区块链、物联网、量子技术、细胞医疗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强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产业链竞争中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竞争力提升中
应处理好几类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关系,就要拓展生产关系中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和研发体制的新内涵,发挥好新型生产关系的调节作用。一方面,要坚持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研发体制,强化新型举国体制建设,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重大创新需求,将政府主导力量作为基础科学创新的主体的制度与体制创新,增强原始创新动力,实现基础创新从0到1的突破,为新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鼓励民营经济立足实体经济,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民营经济高效灵活特征,加速尖端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赋能新领域、新产业的开辟,不断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积极参与国际高水平价值链分工。
二是要厘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加大高水平开放,强化战略引领。坚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夯实大规模市场这一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坚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完善包括数据市场的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大、中、小企业构建的经营主体在产业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调动优质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示范作用;加快政策完善与金融支撑,促进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和创新环境的紧密耦合,在基础科学创新中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加强政府扶持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基础创新层面实现技术突破。
三是协调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的关系。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是理解新质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在初次分配中,要坚持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而在二次分配中,应以资产调节为核心,分配向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质资产倾斜。在收入分配中,坚持适度反垄断原则,坚持反垄断行为而不是反垄断地位,重点反“门槛”造成的垄断与反对资本干预带来的垄断行为,而非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竞争力的垄断地位。
(林晨 李晶 作者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gxt.fujian.gov.cn/zwgk/xw/hydt/xydt/202406/t20240612_646547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全国主要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 下一篇: 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