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莆田——省委网信办联手人民网推出福建“封面”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24-06-28 来源: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作者:佚名
近日,由福建省委网信办指导,人民网福建频道发起“福建‘封面’系列融媒体调研行”活动,聚焦福建各地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奋斗故事。首站走进 莆田市,当地在“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中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径?↓↓↓
七个画面看变化
秀屿区
-162℃,天然气成为液体,如何保存?
人们日常家用的天然气,在输送到千家万户前存储在特殊储罐里。在秀屿港区,就有6个液化天然气(LNG)储罐,每个达16万立方米,被人们亲切称为“保温壶”。这里输出的天然气占福建全省天然气用量的70%以上。
城厢区
鞋面也有“身份证”?这是怎么来的?
在城厢区的一家工厂内,一张鞋面要经过织片、查补、整烫、品检工序再出库,全部生产环节数字化改造后,鞋面便从“出生”就有“身份证”,随时可以溯源。【点击阅读更多】
涵江区
小小玻璃瓶还能再“瘦身”?
一种原重255克的玻璃瓶,经技术升级后可减掉约50克的重量!在莆田涵江一家工厂,每个月约可以生产1.4亿支这样的啤酒瓶。“目前全球单一生产基地最大的智能轻量化玻璃包装制品制造项目,就是这里了。”
荔城区
千年老街如何重回“国潮”前沿?
瓦砖木柱小商铺,煎包红团老手艺,荔城区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热闹了千年。如何让“高龄”商业街“热”起来、“潮”起来,“火”出圈?莆田的解题思路清晰,就是要以百花齐放的新旧业态聚人气,以热闹人气“滋养”烟火气。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
仙游县
小山村里,正在“安装”超级“充电宝”
木兰抽蓄项目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生的多余电能储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又拿来用。“超级充电宝”建成后,年均发电量14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约53.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6万吨。
北岸经济开发区
“海上矿山”为啥能随时“取矿”?
扼守湄洲湾最深点,这里水深陆阔、风小潮大、不冻不淤,是“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可靠泊比三个足球场还长的满载40万吨铁矿石大船,“相当于一个当天可达、‘随用随取’的海上矿山。”
露天保税堆场。
湄洲岛
这座海岛追“零碳”风,有啥妙招?
作为莆田第二大岛,湄洲岛正全力打造“零碳示范区”。岛上有花朵风机、会追光的百叶帘、能发电的地砖,连路灯、热水器也是太阳能的……“零碳示范区”建设,刷新了人们对妈祖故乡的认知。
湄洲岛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
一路向南
追着莆田产业布局路线跑
不难勾勒出一幅
传统产业转优、新兴产业做大的
“产业链全景图”
三组镜头看发展
工艺美术产业
千年工艺如何“再出圈”?
莆田是中国“四大名雕”产地之一。传承千年的老手艺在今天该如何“火起来”?
艺术生活化是莆田工艺美术界一直在探索的产业融合之道。这一理念贯穿着整个产业链条。由一块木头延展开来的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已然找到了产业化、市场化的康庄大道。【点击阅读更多】
莆田木雕《京杭大运河》正在雕刻阶段。
制鞋产业
“中国鞋都”怎样造出“中国好鞋”?
用125克旧衣服再造一双鞋面的纺织厂;通过废旧塑料再生切片技术,用5个矿泉水瓶生产一双高级鞋面的新材料企业……
说起“莆田鞋”,大家都不陌生。在莆田,鞋履制作是一种生计手段,更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技艺。把一双鞋的生意做成千亿产业,莆田成为“中国鞋都”靠的不仅仅是技术。从“代工鞋城”到自主品牌突出重围,莆田鞋的“逆袭”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莆田鞋加工工厂。
食品产业
一种“食物”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一种“食物”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品质是基础,成熟的产业链则是打赢“持久战”的另一重保障。
比如,守着“南日鲍”这一“明星产品”,莆田没有满足于养殖带来的红利,而试图通过延链扩链,将产业链规模向更多层次扩大。食品产业上下游在“链”式效应推动下,逐步形成集聚,食品产业链生态也因此不断完善,形成全产业链发展高地,年产值迈向300亿元大关。
南日岛海上鲍鱼养殖塑胶渔排。
缘何有这样的图景?
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的莆田市,史称“兴化”,建制至今已有1500多年,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形成于唐代的工艺美术产业,历经传承,让莆田工艺甲天下,更让“工匠精神”浸透到人们的骨子里;传承千年的妈祖文化,跨越千年的木兰溪治水故事,浸润着兴化大地,让“有韧劲、敢拼搏”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融入新发展格局,这样一座底蕴深厚的城市要怎么抢抓新机遇、焕发新活力?
“以木兰溪综合治理统揽”,莆田高位谋篇布局,提出“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而产业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朝着“传统产业转优、新兴产业做大”方向前进,莆田下足功夫绘就“绿色”:废弃木头、皮革、玻璃、污水,可回收循环利用;利用热能、冷能,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还高效储存多余电能……
向绿而行,还要“先行”,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莆田,又靠什么“破局”?
一路调研,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以“链式思维”抓产业、大力强链补链延链固链,在莆田当地已深入人心,其中的内核便是“产业链链长制”。
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莆田在全市列出13条产业链,由每一位市领导担任一条产业链的链长。对应市一级的做法,区一级的区领导也分别担任不同产业链的链长。
如此一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弹“协奏曲”。一方面,改变了过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尽可能前置去化解“困扰项目落地、产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提振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精气神,增强了发展信心;另一方面,让全市未来产业发展的布局更加明晰,让各个区县能够因地制宜发展县域重点产业链,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
“现在天天跑现场,把问题解决在前端,服务企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了。”“领导挂帅,时常帮我们‘释疑解惑’、解决困难,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受访的领导干部、企业家们不约而同给出正向反馈。
推行“产业链链长制”,是一场又一场的接力,更考验当地政府的魄力和耐力。需要从顶层设计、产业生态构建、创新要素保障、配套支持等多方面入手,统筹谋划,方能行稳致远。莆田产业发展集群成势,已逐步显现。例如,鞋服形成千亿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超500亿元,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两大产业集群均超300亿元。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产业集群就“拆不散、带不走”。莆田,铆足了劲。
原文链接:http://gxt.fujian.gov.cn/zwgk/xw/hydt/snhydt/202406/t20240626_647477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泉州741个项目集中开竣工
- 下一篇: 宁德漳湾作业区外贸硫酸单月出口量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