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看产业链丨让华佗的千年古方拥抱未来 中药产业也有“翻译官”
发布时间:2024-07-01 来源: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作者:佚名
一缕药香传千年。一张东汉医学家华佗在千年前开出的药方,如今还能发挥效用吗?作为璀璨中华文明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中药如何续写时代新篇,成为产业“金山”?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天津药物研究院找到答案。
用了1800余年的古方
通过二次开发焕发新生
将中药提取溶液样品放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30分钟后,电脑屏幕上出现一条波折的曲线……在天津药物研究院的分析测试实验室中,张铁军研究员正在指导青年科研人员对痹祺胶囊的化学物质组进行分析检测工作。中成药痹祺胶囊,源自汉代名医华佗的经典名方“一粒仙丹”。从“保寿丸”“万病回春丹”“筋骨止痛丸”再到当代人熟知的痹祺胶囊,这一张药方不断完善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使用历史。
2021年3月,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研发团队启动了痹祺胶囊的二次开发工作。经过2年攻关,团队完成了痹祺胶囊化学物质组系统辨识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配伍规律研究、质量标志物确定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等诸多工作。
既然是已经使用了上千年的药方,为何还要进行二次开发?
中药的宝贵经验来源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治病防病实践中的积累,相当一部分的中药方,是以复方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以痹祺胶囊为例,它共有君药马钱子一味;臣药党参、白术、茯苓、丹参四味;佐药三七、川芎、牛膝、地龙四味;使药甘草一味。它不仅药材种类多、包含的化学成分多;而且在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下,其药理作用具有多靶点多层次的特点,大大增加了药效的释义难度。
“我们进行中药的二次开发,就是通过液质联用技术、网络药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高通量活性筛选、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研究技术,对上市中成药进行再研究、再开发,使其达到药效物质清楚、作用机理明确、临床定位合理、作用特点突出、制药技术先进、质量控制全面的水平,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提升产品的质量,同时探索新的应用领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开中医药神秘的‘黑匣子’。”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首席专家、和光中药科技公司总经理张铁军研究员表示。
做产业“翻译官”
Q-Marker中药研究遍布28国
中医药有独特的整体观、辩证观、系统观,要想让中国古代药学讲好“现代话”,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并不能简单套用西医模式。中药的传承与发展,亟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符合中医药救治思维的现代标准和体系。
天津药物研究院多年来相继承担了国家“七五”攻关、“八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药标准化建设”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成了100余项中药新药质量标准、14个中成药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研究。39项中药新药标准被《中国药典》和《部颁标准》收载。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团队领衔专家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首先提出和建立了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新概念。在刘昌孝院士指导下,张铁军研究员带领团队积极开展Q-Marker研究,创建了Q-Marker创新理论,通过多个代表性中药材(饮片)和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建立了基于Q-Marker的中药质量研究新模式和系列共性关键技术。Q-Marker已被列入国家“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第二批重点项目和天津“中药生产企业科学监管体系研究”项目,并完成验收,成为中药行业监管的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目前中药Q-Marker的研究已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除了中国,包括美国、英国、印度等在内的28个国家,也能看到有关中药Q-Marker的研究。“这一概念引发了中药学术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和成果的广泛应用,中药Q-Marker理论和研究方法将不断丰富完善,我国中药质量控制水平将大大提升,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将日趋完善。”张铁军研究员说。
天津药物研究院的中药研发团队,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将中华药学瑰宝一点点“翻译”成国际认可的“通用语言”,让世界看懂中国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看懂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3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让古代瑰宝成为产业“金山”
天津药物研究院拥有60余年的药物研发历史,同时也是国内中药新药研发最具实力的机构之一,历年研发的产品支持数十家中药企业上市,如速效救心丸、麻仁软胶囊、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一大批知名中药,都是从这里诞生的。其中桂枝茯苓胶囊、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三七通舒胶囊等8个代表性品种累计销售额超过500亿元。自2010年,天津药物研究院为50余家中药企业完成临床前研究100余项,协助企业获得新药临床批件21项,获得新药证书3项。
近年来,天津药物研究院完成了30余项中药研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天津药物研究院还建立了包括“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单元)”“中药现代制剂与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中国-东盟特色中药创新研发国际合作基地”“中国-德国中药与植物药创新国际合作基地”“天津市中药质量标志物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在内的中药研发系列技术平台。
将古老的岐黄医术,转化为现代中药产业的“金山”,天津药物研究院为天津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
“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市。”天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编制“3+12”中医药政策体系,入选中药生产智慧监管首批试点城市。近些年天津不断增强京津冀中医药产业协同,提高中医药产业化、国际化水平,提升中药智能制造水平,扩大“卫药”品牌影响力。2023年,天津中医药产业链工业产值142.25亿元,增长12.5%;增加值增长14.6%,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5%。挖掘名老中医经验方,2023年以来天津共完成9个经验方转化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遴选8个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全市调剂使用,推动2个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截至2024年5月,天津中药批准文号达834个,中药生产企业47家,集聚了津药达仁堂、天士力、红日药业等高成长中药企业。
原文链接:https://gyxxh.tj.gov.cn/ZWXX5652/GXDT9285/202407/t20240701_666499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链”上天津】产业链下“绿如茵”
- 下一篇: 破解新能源消纳痛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