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好三篇文章 让津派文化更具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4-07-15 来源: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作者:佚名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考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这为天津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天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富有津派特点。和平区是天津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也是津派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和集中展示地,这里中西文化交融荟萃、历史遗产丰富多样,既有闻名遐迩的五大道等10个历史文化街区,又有劝业场、利顺德等2185栋各式特色建筑,集中展现了天津小洋楼的独特魅力,故有“近代百年看天津、津城之韵在和平”的说法。
近年来,和平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不负历史的责任与担当,赓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努力让津派文化更鲜活、更具生命力。
做好保护传承文章 变“拆改留”为“留改拆”
建立“大保护”工作体系。构建由和平区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通过“楼长制”“联合巡逻”等模式责任到人,形成行业主管部门与属地街道交叉配合的多层次保护网络。
开展“全覆盖”摸底调研。通过编制专项保护方案、设立标志牌、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测绘建档等方式,健全保护名录和街道分布图。截至目前,和平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0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另有历史风貌建筑663幢,建筑面积共93.7万平方米,全部纳入保护体系。
采取“微更新”保护修缮。更加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和街区活力的再现,由静态、消极的保护转向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更新。
创新“跨部门”执法模式。加强各类保护性建筑日常管理,进一步明确文旅、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的权责,创新采取“裁执分离”方式,有效解决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违建拆除存在的难点问题。
做好活化利用文章 变“老地标”为“新名片”
坚持一楼一策,实现功能再造。例如,大理道5号原蔡氏家祠是五大道地区少有的兼具徽派与津派建筑风格的中式庭院。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工作人员查阅历史资料、比对原版图纸,专程前往江西等地收集砖瓦材料,经特殊工艺复原建筑本来面貌,同时融合现代艺术空间设计,将该中式庭院打造成文化传播与休闲社交的新场景。再如,针对具有典型哥特式风格的安里甘教堂,和平区坚持保护优先、修旧如旧的理念,整体修缮整理后,这里用于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艺术交流中心。目前,全区已有200余幢历史风貌建筑经修复后得到合理利用。
用好“黄金资源”,发展洋楼经济。鉴于小洋楼等历史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和平区大力引进符合洋楼特点的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创新经济等业态。
打造文博展馆,讲好天津故事。努力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把“红色故事”“创业故事”“名人轶事”讲好、讲精彩,面向公众开放中共天津历史纪念馆、天津邮政博物馆、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瓷房子等13家文博展馆,营造可深度触摸天津文化精髓的共享空间。
做好文旅融合文章 变“客流量”为“消费力”
整合资源,统一运营。探索成立资产公司,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使用权归集,与知名文旅企业合作,努力突破载体资源多元分散、开发运营各自为政的瓶颈。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例如,依托海棠花与洋楼建筑相依相伴的独特景观,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五大道海棠花节”,打造集赏花、演艺、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海棠盛宴”,推出“津韵不倒翁”“海棠诗会”等特色活动,探索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表达的新路径,充分展现东方之韵与“津派文化”之美,让市民游客充分感受中西合璧、包容并蓄的城市文化。
多方联动,增加供给。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复制的IP属性,引导商家开展促销活动、开发主题文创、推出联袂产品,满足“吃住行游购娱”各类需求。今年清明节假期期间,五大道景区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展望未来,和平区将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持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发挥更大价值,更好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来源:中国建设报)
原文链接:https://ghhzrzy.tj.gov.cn/sy_143/bmxw/202407/t20240715_667527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