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泉州工艺美术70载旧时光 大师梦工厂将成古城新名片
发布时间:2024-07-29 来源: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作者:佚名
近日,位于泉州市区花巷的泉州工艺美术厂提升改造项目进入冲刺攻坚阶段,完工在即。回眸过往70载光阴,这里曾是泉州众多工艺美术大师云集之地,走出许多“国宝级”非遗大师、工艺美术大师,这里的彩扎、脱胎漆器、竹编、刺绣、木雕等工艺品行销海内外。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工艺公司研究所所长卢思立,泉州市李贽学术研究会理事会理事许月才,泉州花灯市级传承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林守明等人,回忆泉州工艺美术厂的辉煌岁月,见证泉州轰轰烈烈的手工业发展浪潮。
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刺绣工艺厂
肇始
民间艺人发起成立
几度搬迁名人云集
遥望宋元,泉州经济繁荣,百工鳞集,漆器屏风、瓷器、泉缎、木版年画、木偶头雕刻等工艺美术品享有世界声誉。但新中国成立前夕,残存下来的工艺项目寥若晨星。
“1954年4月,在文化领导部门的支持下,江加走、李尧宝、陈德良、陈天恩、张桂林、杨春木等6位著名民间艺人倡议发起成立‘泉州美术工场’,场址暂借后城街美术工作者林建平家中。”泉州市李贽学术研究会理事会理事许月才说,他曾在20世纪50年代末泉州的报纸上,看到泉州工艺美术厂领导周海宇发表的文章,讲述该厂的创始及发展故事。当时,泉州美术工场开工生产的项目有李尧宝的刻纸、料丝花灯,陈天恩的彩扎人物,陈海图的灯彩(光荣灯),杨春木的戏剧道具,张桂林的泥彩塑玩具、掌中木偶、提线泥偶、戏剧面谱,吴喜娟的剧用靴鞋、彩绶。泉州木偶剧院的刺绣艺人许玉芳被调来主持刺绣剧装的业务。
1976年,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工人竹编制作。
1979年,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李尧宝作品展览座谈会。
1986年出版的《泉州工商史料(第六辑)》,刊载了作者署名“艺丁”的《泉州工艺美术今昔》一文。文章介绍,美术工场成立时,人员仅23人,由李尧宝任场长,主要承接国家的展品任务、供应晋江专区各专业和业余剧团的戏剧道具,以及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服务部的订货。
1954年7月间,美术工场迁址花巷口(现正骨医院)以扩大营业。1955年4月,在原美术工场的基础上,泉州成立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公推李尧宝为理事主任。斯时,泉州制花艺人陈德良夫妇、雕塑艺人詹梓泽也一起入社,奠定了泉州泥彩塑和绸(通草)花的外销基础。合作社成立后,曾迁址中山南路花桥亭对面的一幢楼房,1956年移到中山中路济东巷内,还聘请国画家李硕卿先生担任艺术指导。
1958年,企业转为地方国营工艺美术厂,同时成立泉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创作工艺新项目,如竹编新造型、仿青铜脱胎漆器、硫塑复制品等,为工艺美术增添了新花色品种。同年,位于花巷许厝埕5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开建,全厂420多人,生产的工艺美术品花色品种繁多,据统计约3000种,全年完成产值24.14万元,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发展
木偶头成外交礼展品
艺人赴京受国家领导人接见
1958年8月,在地方国营工艺美术厂搬到花巷的三个月后,斯时刚从泉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卢思立,正式成为美术厂雕刻车间的一员,这一待就是64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的工作室“思木斋”之前就设在老厂房大院内,墙头是卢思立创作的李贽像模型,非常传神。
“当时美术厂有18个项目,也就有18个车间。我所在的木雕车间有100多位木雕老前辈,他们大多是惠安、南安的古建筑师傅,以老寿星、八仙、渔翁等传统形象为题材,雕刻创作的木雕工艺品出口到东南亚一带。”卢思立回忆,“刻纸花灯的员工比较少,人数最多的是竹编车间,有数百人之多。”
许月才回忆,1958年9月19日,泉州工艺美术厂职工、艺人托文化部文化检查团,送呈毛主席一封信和工艺美术品——通草花、脱胎漆器各一件,还向毛主席致敬意及汇报工艺生产情况。10月14日,泉州工艺美术厂接到党中央办公厅的回信,上面说“毛主席对此表示谢意,并对职工艺人加以勉励”。此事令全体职工艺人受到极大鼓舞。
20世纪50年代末,泉州工艺美术厂的工艺美术品备受各界推崇:声誉卓著的江加走木偶头雕刻,被列为“国家珍贵的外交礼展品”,其作品为国外艺术博物馆珍藏、爱好者争相求购;著名的李尧宝刻纸经常被选送出国展览,并通过北京国际书店大量销往世界各国,得到意大利加富尔书店来信赞扬……
《泉州工商史料(第六辑)》记载,1959年,美术厂革新大小技术项目40种,大大促进了生产,超额完成年度计划38万元,全年产值47.63万元。400件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参加在北京团城展出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其中仿青铜巨型对狮在展览结束后,陈列于人民大会堂。“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制花艺人陈德良光荣应邀赴京观礼,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许月才介绍。
跨进1960年,美术厂创新创作了绒线绣花鸟画屏、仿版画青丝发绣等作品,试制了不少新项目。令人兴奋的是,同年11月初,董必武亲临视察并挥毫题词:“丰富多彩、意匠生新、能见其大、能传其神。”聂荣臻、贺龙、郭沫若亦先后莅厂视察并题词留念。
鼎盛
产品走俏30多个国家
成泉州出口创汇大户
1962年企业体制改变,美术厂变成合作社和若干生产小组,直至1965年,泉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民间俗称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正式设立。然而,1966年工艺美术行业遭到空前浩劫。1973年,在党委的领导下,民间艺人们归队,公司下设创作研究室、工艺美术服务部,同时建立竹编厂、脱胎漆塑厂、塑料工艺厂、综合工艺厂、雕刻厂、制花厂等6个厂,包括制花、彩扎、脱胎漆器、竹编、刺绣、木雕等18个工艺项目。
彼时的工艺大院,大师名家云集,学徒络绎不绝。“那时候,这里有很多著名老艺人,他们献尽生平绝技,制作了非常多富有地方风格的新产品,还寄到波兰、芬兰、丹麦等国家展览。”泉州花灯市级传承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林守明,1963年进入公司,他回忆,他在大院里经常遇到李尧宝、江朝铉大师,而“大师效应”也让公司的作品走俏东南亚等华人地区,批售十分红火,公司一时成为泉州出口创汇大户。
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内,林守明父子花灯艺坊。
工艺美术园地百花齐放、新人辈出,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首创新彩陶工艺品等新项目,创出许多新工艺品种。1978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卢思立的黄杨木雕作品《钟馗》,被评为“全国参展的十件最佳雕刻作品之一”,一时誉满京都。事后,该作品被选送日本展览,后被珍存于首都艺术馆。
生产形势一派蓬勃兴盛,公司的产值屡创新高。据统计,1977年产值214.15万元,1978年产值251.29万元,1979年产值258.25万元、出口164.66万元,1980年产值403.77万元、出口224.15万元。公司还与港商合资生产涤纶花出口,为福建填补了“绸花、塑料花、涤纶花”三花缺一的空白,受到中央外经部多次表扬。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公司生产突飞猛进,从起初的6家工艺厂,发展为15个厂和一家专营工艺美术品的服务部,职工2300多人,产品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等32个国家以及港澳地区,年产值近3000万元、出口700万元。各厂还分别在市区多个路段营建一幢幢崭新的工艺大楼,形成颇为壮观的阵容,开创了泉州工艺有史以来所仅见的繁荣昌盛局面。
目前,位于市区花巷的泉州工艺美术厂提升改造项目已进入最后冲刺攻坚阶段,未来,这片土地将崛起泉州新地标,见证泉州工艺美术的新生。
近况
打造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
立起古城文化新地标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渐形成,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大量的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管理人员纷纷离开企业自办工厂,致使行业内停产、半停产企业日渐增多,企业员工生活艰难。1992年起,公司开始对下属厂、公司进行兼并、重组,以及转让。
时过境迁,当年响当当的工厂大院,只有少数厂房从事生产,这些厂有的已彻底解散,有的则已名存实亡。为进一步盘活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旧大院空间,提升古城业态,市工艺美术公司与泉州文旅集团合作,将旧址改造为“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
据了解,泉州工艺美术厂提升改造项目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将创建复兴泉州37个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品种传承基地,形成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创作交流、工艺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工艺美术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古城新名片和网红打卡点。截至7月15日,项目进入冲刺攻坚阶段,完工在即。
70载岁月变迁,虽然几度更名、历世事浮沉,但大院里的那些人和事,深深烙印在无数匠师心中。未来,这片土地将崛起泉州新地标,见证泉州工艺美术的新生。
原文链接:http://gxt.fujian.gov.cn/zwgk/xw/hydt/snhydt/202407/t20240726_648996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