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8-16 来源: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作者:佚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摆脱传统发展方式与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这就为我们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由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本身就内含着不断深化改革的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发挥提供广阔场所,把各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会制约、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发挥。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有关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是结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进行的积极探索。
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之配套的制度。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举措。要不断健全制度体系,推进制度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集中表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导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呼应、契合,有助于让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为全体人民共享,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力的关键一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有助于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有力支撑起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二、新时代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更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首先,围绕“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重点推动新质生产要素的发展、流通、运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更好服务于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产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从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出发,加强党统一领导下的科技统筹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畅通科技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通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体系。产业政策的重点要逐步地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上来,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产业链与技术链。
最后,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对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适时调整高等院校学科布局、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匹配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积极性,营造有利于人才试错、成长的发展环境。
第二,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仍是我国基本国情,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要素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持续调动地方积极性,激发不同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助力经济发展、城市资源联动,构建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的实际情况出发,分类指导,有序开展,探索实践更具创新性、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发展路径,形成新产业活跃、新模式丰富、新动能强劲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体系。
第三,统筹发展与安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科技市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立足我国完整产业体系和突出的产能优势,以新兴产业为发展点,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和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市场,打破国际垄断和技术封锁;以科技金融体系深度开放推动全球科技创新源在中国产业化转型中落地生根,拓展制度型开放新思路,积极倡导数字贸易、气候治理、能源转型、减贫防灾等国际合作新议题,维护前沿科技和关键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实现我国发展成果与改革经验全球共享,为发展中国家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gxt.fujian.gov.cn/zwgk/xw/hydt/xydt/202408/t20240813_650116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开放谈)
- 下一篇: 一图读懂促进服务消费20项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