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矿法治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矿资讯 > 正文

福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项目

发布时间:2024-08-26     来源: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项目基本情况

  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项目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聚焦解决闽江河口湿地存在的互花米草入侵、水鸟栖息地减少和海漂垃圾等问题,保护珍稀濒危水鸟栖息地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稳定。

  工程以流域协同保护和入侵物种治理为主线,构建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人居环境整治等末端综合治理体系,作为“陆海统筹、建研一体、共建共享”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践模板,为沿海地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借鉴。

  主要做法

  (一)陆海统筹,形成“1+3+N”的系统治理模式

  构建陆海统筹的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四层保障体系的总体空间布局,即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人居环境整治的综合治理体系,形成“1+3+N”的系统治理模式。将闽江河口湿地与陈塘港流域、二刘溪流域共159平方千米作为一个整体单元,通过陆地空间上的森林、农田、城镇等生态系统与海洋空间上的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实现陆地与海洋的综合统筹;通过在岸上开展污水管网建设,在岸下开展河道综合整治与湿地保护修复,实现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岸上与岸下的综合统筹;通过在上游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在下游开展互花米草入侵治理及水鸟栖息地修复,实现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下游综合统筹。

  

  (二)建研一体,探索生态保护修复“科技特派员”模式

  以院士工作站为基础,丰富习近平总书记“科技特派员”制度新时期实践内涵,构建了“本土+省际+跨地区”技术模式,加快成果落地转化。与研究院所合作,研究互花米草生长与防控技术,开展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开展了为期5年的闽江河口湿地保育合作,设计适用于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修复科普教育项目。

  (三)共建共享,构建全民参与体制机制

  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工作机制,2018年以来,开展各类生态保护行动累计5万多人次。拍摄《神鸟归来》等宣传片,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美丽中国·湿地行”大型公益活动,定期举办“世界湿地日”等主题活动,建立福建省委等生态教育现场教学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科普中国e站等,全面提升湿地宣教科普影响力,凝聚起保护湿地、爱护湿地的强大合力。

  取得的成效

  (一)各项绩效指标较好完成

  水环境治理效果明显,闽江干流和二级以上支流水质优良比例、国家和省级监测断面地表水功能区Ⅲ类以上水质比例、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Ⅱ类水质比例均达到100%。环境持续改善,村镇垃圾收集处置率达到10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23%,市县污水处理率达到95%,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境修复成果显著,林分改良面积107万亩,珍稀生物得到保护,本地乡土物种得到恢复。

  (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在生态效益方面,构建了生态优良、功能完善、物种丰富的闽江河口地带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实施上游河道整治及污水管网建设、湿地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水鸟栖息地营造修复、海漂垃圾清理、濒危水鸟核心保护区划定等,进一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扩大水鸟栖息地面积,保护珍稀濒危水鸟群落稳定,恢复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东亚迁徙候鸟提供良好栖息地。

  

  在经济效益方面,二刘溪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使沿岸5个村3.2万人免受洪灾,随着配套水利设施的完善,流域内1.1万亩农田普遍受益,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人数逐年增加,打造了湿地的特色旅游品牌,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在社会效益方面,提升了区域整体环境质量,恢复和提升了自然景观。通过河道整治和污水管网建设,劣Ⅴ类水质得到消除,流域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灌溉用水水质得到保障。同时为人民群众散步、郊游等游憩活动提供舒适的空间,增强了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自然资源部】


原文链接:http://zrzyt.fujian.gov.cn/ztzl/sxzygwzxsqzx/zyzxzx/202408/t20240826_650700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农商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矿法治网 gk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