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我省未来产业
发布时间:2024-09-11 来源: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作者:佚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代表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方向,虽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但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高成长性,同时又因技术路线、发展前景、投入回报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前瞻性布局与培育。
全球发达国家正在紧锣密鼓抢占未来产业高地,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通信网络、生物科技、低碳技术、深海空天、氢能等领域加快布局。我国也在量子传输、类脑计算、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方面取得了有代表性的成果。我省在“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围绕未来网络、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科技等新技术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但制度的供给和创新还有待加强。未来产业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加强对未来产业的谋划布局与政策支持,对我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加强布局前瞻性未来产业
一是加快出台我省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整合有关部门、行业、科研院所等专业力量,加强对未来关键技术的跟踪预测,以现有产业跃升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构建我省未来产业关键技术发展图谱。根据工信部对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大未来产业的划分,细化我省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和赛道,面向“十五五”谋划布局全省未来产业,加快出台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配套资源支持等专项政策。二是建立未来产业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强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的协同发力。加强财政科技投入政策统筹与结构优化,加大对未来产业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强度。落实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税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未来产业新技术的探索投入。设立福建省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坚持打好政策“组合拳”,综合应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担保投资、贷款贴息、科技保险等方式支持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营造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政策环境。
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集群
一是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加大高水平创新资源供给。做大做强闽都创新实验室(光电信息)、嘉庚创新实验室(能源材料)、清源创新实验室(化学工程)、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能源器件)、翔安创新实验室(生物制品)、海峡创新实验室(柔性电子)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吸引创新、应用和转化能力强的院校在我省成立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设一批跨领域、跨机构、贯通创新链的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开展多维度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研究。二是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高新区和科技领军企业协同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创新。2022年科技部、教育部同意空天科技未来产业科技园等10家作为全国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我省可以依托厦门大学、火炬高新区和厦门科学城,福州大学、福州高新区和闽都创新实验室,以及科技领军企业,重点布局1~2个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通过突破一批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关键核心技术,孵化一批具有未来产业特征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前沿技术方向争取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
加大培育未来产业市场创新主体
一是梯度培育未来产业企业,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作用。独角兽和隐形独角兽是最具成长潜力的未来产业主体,未来产业市场创新主体较为缺乏。可以根据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发掘和培育高技术、高价值企业,分批分类筛选一批掌握前沿技术成果、具备未来技术突破潜力的骨干高企,以及一批依托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创业企业,建立省地共建的未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库。当未来产业脱离概念验证进入中试熟化阶段时,发挥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风险抵御能力强的我省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助力未来产业的进一步成熟发展。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一企一策”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未来产业由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所推动,在尚未成熟实现产业转化前要给予企业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才能抢占未来市场制高点。当前,对于具身人工智能(EAI)、芯粒(Chiplet)、存算一体芯片、第四代半导体、光电融合技术、高精度位置感知和计算、6G移动信息服务等未来产业中已临近大规模应用前期的世界级科技热点和难点,要尽快梳理我省相关企业在技术路线、底层逻辑、标准体系等方面的情况,支持企业进行产业孵化与加速,通过“一企一策”促使其尽快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
加速推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应用
一是大力推动前沿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应加快建设福建海峡技术转移中心和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两家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育基地,加快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持续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扩大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单位在科研活动中的选人用人、科研立项、经费使用、成果处置及其收益分配、职称评聘、设备采购等方面自主权。加快建设高能级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建立科技成果“边验证、边研发、边转化”的产业化和快速迭代机制。二是因地制宜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实施“未来场景”福建行动,定期发布场景“机会清单”“能力清单”。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早期试验场景,引领未来技术迭代突破,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在量子信息、6G、深海深空等前沿领域牵头建设早期验证场景,开展未来技术可行性验证,以量子科技为例,推进“量子技术+金融、化工制药、交通物流”“量子通信+电力”“量子精密测量+医疗诊断服务、地质勘探”等应用场景。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财经学院。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研究”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gxt.fujian.gov.cn/zwgk/xw/jxyw/202409/t20240910_651425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202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福建省活动正式启动
- 下一篇: 2024供应链合作创新大会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