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从基础薄弱到国家重要能源基地——75载砥砺奋进之内蒙古能源高质量发展篇
发布时间:2024-09-11 来源: 作者:佚名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能源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自治区成立之初,内蒙古能源基础薄弱,生产能力不足,生产水平低下。区内只有27个煤矿,煤矿职工千余人,用人背马拉的原始方式采煤。1949年,全区仅有电厂11座,发电装机容量1.48万千瓦,发电量0.12亿千瓦时。
而如今,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内蒙古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源生产总量约占全国的1/6,外输能源占全国跨区能源输送总量的1/3,煤炭、电力、新能源和能源装备产业全面发展。2023年,全区煤炭产量12.2亿吨,完成9.45亿吨保供煤任务,电力总装机超过2亿千瓦,实现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电力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新能源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总发电量及外送电量、新能源发电量、煤制气产能“10个全国第一”,保障了29个省份能源需求,充分彰显了内蒙古保大局、为大局,坚决履行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担当。
砥砺奋进75载,内蒙古能源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成绩的背后,是内蒙古持之以恒的能源绿色转型探索。
“一煤独大”,曾是内蒙古产业发展的鲜明特征。依托滚滚“乌金”的资源优势,内蒙古经济曾走过一段辉煌历程。但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后续发展乏力的劣势也逐渐显现。
为了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的发展困境,内蒙古跳出简单“挖煤卖煤”的格局,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引导企业走资源转化增值、循环发展之路。
金秋时节,走进位于鄂尔多斯市的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聚丙烯自动包装车间,数条自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人们很难想象,晶莹剔透的白色聚丙烯颗粒竟是黑黝黝的煤炭变化而来。
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鄂尔多斯充分发挥煤炭产业“压舱石”作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打造从“一块煤”到“一匹布”、到高端化工品的产业链,实现煤炭从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产业升级。2023年,鄂尔多斯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68.1%,煤炭就地转化率20.6%。
如今,内蒙古已建立起以煤为基、向产业链下游扩展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循环产业链。2023年,内蒙古非煤产业快速增长,达到12.1%;现代煤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15.4%,开工建设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制烯烃项目,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产能均居全国第二。
沙漠之上,一块块光伏板汇聚成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群山之巅,一台台巨大的风机巍然耸立……不仅盛产煤炭,内蒙古“风”“光”无限好,处处绿能涌动。
立足禀赋优势,内蒙古逐“绿”前行、向“新”出发,提出“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即在全国率先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
锚定目标,内蒙古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维,协同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持续壮大风光氢储4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以呼包鄂通为重点的国家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新能源已成为自治区能源供给体系的新亮点新名片。
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10158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5%,同比提高了7.3个百分点,成为全国第一个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的省区。形成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500万千瓦,光伏组件供给能力3050万千瓦,氢能装备产能450台套,储能装备产能200万千瓦时,风光氢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本形成。
充分发挥“头上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的综合优势,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从“一煤独大”到煤、电、油、气、风、光、氢、储并举转变,着力构筑多能互补、多业并进、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能源产业格局,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步履铿锵、硕果累累。
原文链接:https://nyj.nmg.gov.cn/ywdt/gzdt/202409/t20240911_257270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